爱上阅读,状元优生考上清北名校,明月读写历史变身千万富豪
中国人习惯将孩子上学叫做读书,读书可与学习划等号,读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实中,在应试与升学的双重压迫下,老师们没有更多时间去读书,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去读书。放学后,孩子们要去培训机构学奥数、学才术,疲于应付各种学习任务,没有个多的时间和精力读书。
日久天长,家长和老师已经不将阅读作为孩子学习的主要任务,孩子也养不成阅读的习惯。于是,许多不读书的孩子与优秀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自信也越来越少。
优秀的人都喜欢阅读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诗词大会,只要是她主持的节目,收视率一定是最高的。
董卿气质典雅,从容大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主持春晚,还是节目访谈,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家长里短,董卿总能驾轻就熟,拿捏有度。
谈到自己的成功体验,董卿总是说,一切都要归功于父亲从小让她读书。复旦大学毕业的父亲不仅自己喜欢读书,他也“逼迫”女儿董卿读书,将她“逼成”了一个优秀的人。
无独有偶,另外一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是一位“读书狂人”,他有一句名言:“我是读书的闲余时间,才干点主持的事儿”。
喜欢阅读的名人还有很多很多,巴菲特每天花费8个小时思考和阅读,俞敏洪大学毕业时仅自己买的书就读了1000多本。
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科里花了5年时间研究成功人士的日常习惯,结果发现,88%的成功人士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高考状元、清北高材生都是阅读爱好者
2013年北京市高考状元孙婧妍从小学开始,10多年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每天短则20分钟,长则10余个小时,即便在高三下期,她每天至少也要抽出一小时来读书。
孙婧妍高考时语文考了148分,她说:“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2016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周展平高考总分715分,语文考了141分。周展平说:“对名著的阅读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维度慢慢就多了,思考的深度慢慢也有了,对试卷中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不知不觉也培养出来了。”
能考上清北等名校的学生,都是各门学科发展均衡、没有短板的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是无法全面提升学习能力的。没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即使侥幸进入高校名门,从事科研也不可能取得很多的成就。
读书读史成就明月的辉煌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的作者明月,最初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据传他当时并不被领导看重。工作期间,他平时喜欢独来独往,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通过多年研读历史,在当公务员期间,明月利用业余时间写成了《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让他名誉加身,也让成为千万富豪。
明月原名石悦,从小就喜欢读书。5岁时逛书店,求着他的父亲用将近五分之一的月工资买下一套《上下五千年》。明月并非像许多孩子那样,买书只是一时兴起。将书买回家以后,明月在小学期间就将这部作品翻翻来覆去读了12遍,也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素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月又先后阅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明月对明朝的史实和人物特别感兴趣,后来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明朝历史的研究中,明月这个笔名也许就是他对于明朝的深厚感情。
此外,明月还研读了《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等与明朝历史相关的历史书籍。
2006年,27岁的明月开始在天涯论坛上连续更文“明朝的那些事儿”,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创下了2000万的点击率。这在网络阅读尚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也足见其创作内容的强大吸引力。
后来,出版社联系明月,将他在网络发表的内容整理成册,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7本)。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销售异常火爆,成为全国10大畅销书之一,销量突破1000万册,明月也因此在3年内赚了4100万,生动诠释了知识经济的魅力。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多次荣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等荣誉,并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