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起学案例!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大数据信息化趋势,以及疫情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创新性做好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是重要且必要的。《2021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
在此背景下,探索通过易班平台开展资助工作,依托易班阵地构建集“制度、活动、互动”等为一体“建环易资助”网络资助服务平台。针对新生、在校生、毕业生三个不同重要阶段群体,精准开展网络思政资助育人工作,坚持“立德树人、资助育人”目标导向,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网络思政资助育人体系,促进资助大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目前项目已初具成效,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个开发易资助轻应用平台的试点院系,得到大力支持。同时也成功申报2020学年的资助课题,并获得省级资助课题立项。
一、易班资助平台概述
“建环易资助”网络资助服务平台,开设有“建环资助通”互动交流群、宣传专栏、活动专栏、互动专栏及风采展示专栏。
其中“建环资助通”互动交流群,旨在让受资助学子以及对资助政策感兴趣的学子提供信息学习、咨询共享及交流互动的渠道;宣传专栏则是专门针对国家、社会以及学校资助政策进行宣传,将奖助学贷减免资助政策体系进行宣传,确保政策普及到每一位受资助学子;活动专栏围绕学校资助工作要点,围绕受资助学生的能力培养、心理疏导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开展特色资助活动。互动专栏,开设“建环资助人宣言”“易资助,易起来”两个子栏目,让更多受资助学子围绕资助相关日常话题参与大屏幕评论,与资助工作老师互动,让资助工作更易起来,拉进师生之间距离。风采展示专栏,则是对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奖学金、自强之星获得者等优秀受资助学子进行风采展示推广,作为一个推广窗口,形成学先进,比优秀的良好风气。
通过该平台,针对新生、在校生、毕业生三个不同重要阶段群体,精准开展网络思政资助育人工作。
“建环易资助”网络资助服务平台互动交流群
二、网络资助平台具体实施
新生入学前中后资助全覆盖
新生未入校前,在易班平台专门开辟专栏介绍国家资助政策,定期推送资助政策、资助育人成效相关新闻动态,做到360度无死角的资助宣传。新生入学时,通过在新生报到的醒目位置开通“绿色通道”,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发放补助,入学教育时宣传助学政策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助帮扶,并在易班平台展示推出,让更多贫困学子了解国家、社会及学校的资助政策。
新生入学前,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宣传及专题培训
新生绿色通道及送温暖活动
在校生项目化管理,以“建能·筑梦·启航”励志强能工程项目赋能
励志强能工程项目通过将受资助学生项目化管理,转变经济困难学生传统资助方式,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创新与突破。构建起在校生“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工作模式,致力于“为同学创造公平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建能·筑梦·启航”计划是在原有品牌活动“心怀感恩,励志前行”大学生感恩实践教育项目的继续深化、拓展,丰富内涵。结合学校已有活动进行“存量改造”,以“建能弘技,修德筑梦,制度护航”为核心内容。
易班平台开设的“建能·筑梦·启航”励志强能工程项目
①“建能弘技”即励志强能培训项目,针对受资助学生因家庭贫困存在普遍专业技能基础差、自卑内向等问题,结合专业特点,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就业能力。
“建能弘技”之CAD培训(左图)、雅馨空调义务清洗劳动活动(右图)
②“修德筑梦”围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知恩感恩”重点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自立自强品德。通过常态化开展自强之星演讲比赛、感恩义务劳动教育月、励志诚信教育月、励志大讲堂、学长讲堂、送温暖活动、资助政策宣传大使、标杆引领、优秀学生风采展示等活动;通过资助政策下乡服务等,用榜样引领、活动促进,提升学生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与实践教育,提升自立自强、励志感恩的品德。特色项目“感恩义务劳动教育项目”,至2020年在易班上线以来,每周四下午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感恩义务劳动教育,对校园走道、劳动教育责任区、实训室、宿舍走道、宿舍区进行劳动清洁。截止2021年4月22日,2020年共368位受资助学子参与劳动共987次,覆盖100%的受资助学生。
受资助学子在实训室开展感恩义务劳动教育
受资助学子日常在宿舍区走道、宿舍进行劳动清洁
③“制度护航”通过构建齐全的勤奖助贷补减资助体系,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为资助精细化和精准化护航,提升三全育人成效。“解困-育人-成才-回馈”是资助群体学生育人模式,为顺应新时代资助育人新形势新特点问题,实现精准化育人成效。项目筹备组精心策划、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改,形成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制定《“建能·筑梦·启航”计划实施方案》《易班“建环资助通”项目工作组》等相关制度,由党政领导牵头成立项目团队,由负责资助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年级辅导员配合,协同资助工作学生骨干团队、各班资助工作小组,实行组长责任制,为项目的申报和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受资助毕业生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100%就业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关乎贫困家庭能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能否顺利开启依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起点。
针对受资助学生就业难,就业慢等现象,以鱼渔同授,加强受资助毕业生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培训和能力提升训练,通过求职简历撰写、模拟面试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意识和实现职业目标的主动型;通过开展受资助学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和就业情况调查,了解受资助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就业现状,设置一对一就业指导及其帮扶计划,为受资助学生就业护航;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提升贫困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能力;实行“一生一策”精准帮扶指导,为因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开展毕业生诚信教育“云座谈会”等活动全面助力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
对手资助毕业生丁南利同学一对一就业指导
2020届建档立卡毕业生丁南利经帮扶,通过云招聘求得职位,并获得人民日报报道
三、网络资助平台的成效特色
1.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借助易班阵地,创新资助育人方式,通过探索网络思政视阈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模式,针对传统资助理念守旧、宣传阵地单一等原因导致育人成效不明显,借助易班阵开发资助育人轻应用,开展资助多样化育人活动,创新资助育人方式。
2.规范资助育人管理。将资助工作项目化管理,制度护航,通过规范化管理,针对新生、在校生、毕业生不同群体特征,加强资助前期、中期、后期一以贯之的管理与服务,强化资助育人精细化和精准化。同时能一以贯之开展资助工作,借助易班平台留存资料、记录资助工作痕迹,做到有迹可循,能更好做好资助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3.建立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创新建立一套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全过程的信息化资助育人工作模式。通过全国、省资助系统相关数据协同学校学工系统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学生数字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及电子化,形成固定的数据格式规范和信息汇总,定期反馈,能及时掌握学生贫困数据及做到预警管理。该轻应用受到多数学生喜欢,目前已成为系开展资助工作的有力载体和主要阵地。
“建环资助通”集制度、活动、互动等为一体的各板块功能截图
四、总结反思
1.树立典型,成效显著。项目创新性使用易班阵地,有效解决了资助育人扶贫与扶志,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问题,更精细化、精准化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培养了优秀学生典型598人,参加项目的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3项,其中15级郭同学获得2016年国家奖学金和2017年省“助梦扬帆”海外研学机会,17级丁南利获得“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选拔赛银奖、17级陈沛连于2018年11月荣获天河区“优秀志愿者骨干”称号,17级曾锦琳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称号、18级邱桂滬同学获得多项全国、省级奖项及国家奖学金奖项,2020届贫困毕业生百分百完成就业,其中通过三支一扶基层就业8人,应征入伍27人。
2.意义深远,辐射面广。网络思政视阈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新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易班平台主阵地,开展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前期、中期、后期管理与服务、受资助在校生项目化管理。通过“建能·筑梦·启航”励志强能工程项目赋能、受资助毕业生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100%就业目标全方位全覆盖的资助育人模式,为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内涵式、发展型育人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该项目始终践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为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该项目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辐射面广,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是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高校网络思政中心面向各高校长期征稿啦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投稿方式及注意事项)
来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林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