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卷的一届高考来了
01 | 高考人数再创新高
又是一年高考季。
以前,高考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节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随着上一轮房价猛涨,阶层固化,利用高考打破阶层的力量越来越弱。
尽管在优质教育大幅流向城市的背景下,寒门出贵子的概率越来越小,但不可否认,高考依旧是一场最公平的较量,仍是很多寒门学子打破阶层的利器。
在此,首先祝愿1342万考生,都能发挥正常,倾尽平生所学,考出理想成绩。
考上好大学的学子,莫要“才成绿衣郎,便失赤子心”。没有实现心中所想的学子,也无需气馁,高考只是人生众多关口之一,未来还有很多关口,还有很多抉择。
高考是大多数当代中国人,需要经历的一次洗礼,它就像是一座高山,越不过去,人生便少了些许精彩,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往后需要穿过更多荆棘才能实现。但越过山丘,看到了美景后,会发现还有很多山等着我们翻越。
无论结果如何,永远记住一句话:读书永远不要停歇,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这与高考无关。
1342万考生,这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这一数据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增加了51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更为关键的是,1342万考生中,还有大约413万的复读生(占高考人数的三分之一),而2024年本科录取名额预计为450万。
这意味着,今年的高考是史上最卷的一届高考。未来,还会更卷。
从历年高考人数,过去二十多年高考人数并非一路上扬,而是波动性上涨,这一走势和人口出生数直接相关。
2024年的高考生,对应的是2006年前后出生的人,2006年出生人数1595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按照出生人数走势预测,我们的高考人数未来还会继续创新高。出生人数2016年见顶,这意味着我们的高考人数,基本会在2034前后创下历史新高,之后会快速下降。
2023年出生的人,届时的考生可能只会有现在现在的一半左右。
02 | 哪里的录取率最高
由于全国教育水平不一,大学数量不一,考卷难度不一,所以各省市的录取率不尽相同,甚至悬殊。
以2020年高考录取率来看:
第一,一本录取率北京最高,高达30.5%,意味着每三个考生,差不多就有1个可以考上一本。其次是天津、上海,一本录取率都在20%以上。
宁夏、福建、甘肃、海南、青海的一本录取率都在15%以上。
录取率最低的是河南,一本录取率只有7.8%,100个考生中只有7.8个能够上一本。其次是广西、山西,录取率都在个位数。
第二,211录取率,北京最高,达到14%。其次是上海、天津。海南、青海也在10%以上。
录取率最低的是广东,只有2.7%。其次是甘肃、河南、安徽等地。
第三,985高校录取率,天津最高、上海次之,北京第三。录取率最低的是安徽、河南。
再看2023年的数据。
2023年,报考人数最多的依旧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其次是常住人口第二大省山东和第一大省广东。
录取率方面,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辽宁、江苏的一本线录取率均在30%以上,北京更是达到了44.05%。也即北京近一半考生可以上一本。
一本线录取率最低的是江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山西、河南、吉林、浙江、湖北、山东、贵州,一本录取率都在20%以下。
尤其是江西,只有12.92%,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100个考生中,只有13个人能上一本。
综合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的重点高校录取率要超出其他省市一大截,这就是为何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京津沪的户口是全国最值钱的户口。
也是为何天津的购房者中,超过60%是外来人口,都是奔着高考录取率来的。
为了堵上这个漏洞,2021年天津发布了《市招委关于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份文件中提出了一个改变天津学生参加高考规则的内容:户籍加学籍。
以前在天津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要户籍在天津就行了,现在不行了,从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2021年11月初)开始,天津高考报名条件由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学籍”的要求。
这一招是为了避免挂空户口,来争夺天津的教育资源。想要在天津参加高考,不但要户籍过来,而且学籍也要过来。
政策给予三年过渡期,2022年高考必须有1年学籍,2023年高考必须有2年学籍,2024年级以后高考必须有3年学籍。
03 | 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过去几年,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是优先选择学校,还是优先选择城市,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当然,拥有这个选择权的,必然是高分考生,尤其是中等以上的高分考生。理由很简单,如果你的分数超过了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分数线,你肯定不会犹豫。
对于低分考生来说,没得选。
所以,最犹豫的是介于211大学和985大学分数线之间的这一批学子。
选择需要成本和代价。
这个道理在各个层面都是相通的,我们努力拼搏奋斗,无非是想给予自己的人生更多的选择权。而拥有金钱越多、权力越大的人,无疑是拥有选择权最多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承受的成本和代价能力最高。
对于中等以上的高分考生来说,选大学还是选城市,这个问题,可以想得很简单,也可以想得长远一些。
想简单一些,就是考上哪所大学,就去哪座城市,没有什么好想的。
想长远一些,则要涉及到未来的生活。毕竟大学四年说长也短,四年之后就要面对就业,面对毕业以后的社会与生活,面对着买房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但可以借助一些客观的指标加以参考,比如GDP、房价收入比等等。
尽管GDP饱受诟病,但它仍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最有效指标。
目前内地GDP30强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佛山、福州、济南、合肥、泉州、西安、南通、东莞、烟台、常州、唐山、徐州、大连、温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以上30个城市,是中国内地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十个。在马太效应之下,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优势产业基本都集中在了经济强城手中,有产业便能提供就业。
所以,换句话说,这三十个城市基本也是能够承接就业最多的城市。
就业只是一个参考角度,就业之后,还得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