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传承发展傣医药 护航群众大健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刘炳金 文/图
“这是白鹤灵芝,专治跌打损伤;这是埋丁别(灯台树),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这是野牡丹,有消积利湿、活血止血的功效……” 近日,记者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眼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在该院副院长玉腊波看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医院内40多亩、200多个品种的草药在美化医院环境的同时,也传承着傣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近年来,该院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传承傣医药文化,探索傣医药服务工作,提升了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增强了服务各族群众的能力,促进了医患和谐、社会稳定,架起了一条连接南亚东南亚地区各族群众的连心桥,让傣医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为边疆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生活幸福感,激发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傣医药文化蓬勃发展
傣医药有着2500年的悠久历史,是傣族贝叶文化和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防治疾病和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诊疗经验和药方总集,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玉腊波介绍,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傣医药的保护传承,于1979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医院成立以来,广大傣医药从业人员不断深入民间开展傣医药古籍经方的收集、翻译、整理及发掘工作,与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傣医药的现代实验研究,筛选研发傣药医院制剂,发掘推广傣医适宜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目前,该院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傣医药为主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制剂为一体的三级民族医医院。
医院还是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传统医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傣医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傣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国家级傣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傣医医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肩负发掘傣医药传统理论、传承傣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傣医药临床服务、升华傣医药价值潜力的重要使命,同时承担着傣医药的人才培养、对外合作及文化交流的任务。在发掘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医院筛选整理出傣医传统经方、验方7000多个,获得云南省制剂批文傣药制剂43种。
当天,记者一行来到傣医药传统文化展示中心,这个中心是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拨款建成的,用以开展傣医药文化展示和傣医药体验服务。中心虽是小窗口,却系统展示了傣医药的“四塔五蕴”核心理论、人体解说等知识,呈现了傣医药大世界。2016年12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中心参观后强调:“要深入发掘傣医药内涵,用现代科学手段促进傣医药发展。”
2017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项目资金1亿元已进入项目库。云南省委和西双版纳州政府也先后下拨科研中心建设、发展傣医药专项经费;分别划拨土地75.46亩和70亩给傣医医院用于健康体验文化园和傣医药种植基地建设。目前,医院内已引种傣医古籍《贝叶经》中的100余种傣药植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傣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医院通过师徒传承、学历教育、外培进修等培养方式,构建了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院内组织各种业务培训、聘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专项辅导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中医类别民族医和中医专业医师资格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为70.21 %,傣药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1.43%。
同时,借助“傣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交流会”等平台,傣医药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药交流频繁,促进傣医药文化推广宣传。
如今,全院341名职工中少数民族职工占比50%,各族群众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西双版纳各族群众的健康事业努力,也为中医药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为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在傣医医院睡药室门口遇见刚做完治疗的曾晟,她面色红润,身上散发着药香。原来,她以前腰椎、颈椎疼痛,舌苔也不好,左手臂还发麻。身边的哈尼族、傣族朋友都建议她试试睡药疗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来到这里,今天做到第四次,“我的舌苔好了很多,手臂也不麻了,整个人都轻松了。没想到疗效这么好,我已经推荐给我的朋友了,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曾晟开心地笑着说。
像曾晟这样为傣医“折服”的患者还有很多。该院傣药制剂中心的研究实习员肖丽香告诉记者,有一位来自浙江的患者最初腰疼得都直不起来,听说了睡药疗法后,每年来西双版纳两次治疗。现在已经三年了,再也没有复发过。
2011年,傣医暖雅(睡药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睡药,傣医骨伤还结合了现代医学技术和傣医传统治疗方法,对治疗骨伤病有疗效;皮肤科取材并开发了傣药面膜及傣医阿雅(洗药疗法),能治疗痤疮、湿疹等症状。这一系列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的传统疗法被推广使用,使傣医医院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有力提升了西双版纳州各族群众的就医环境,推动了全州大健康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傣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近年来,该院先后获得“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医药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为民族团结创建凝聚内生动力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各项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凝聚的内在动力。
自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该院成立了民族团结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实际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研究部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傣医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民族特色医药产业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傣医药特色服务,积极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医院经常组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以医师节、护士节等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增加职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归属感;积极组队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或州上组织的歌咏比赛、“健康杯”篮球赛、元旦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增加单位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医院的发展凝聚了内生动力。
医院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傣医医疗集团龙头引领作用,根据各成员医院不同情况,采取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巡回医疗、专家巡讲、开展义诊等方式,大力支持帮扶兄弟医院,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优势,对生病农户进行问诊,及时发现病情,防止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的发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医疗力量。同时,医院还召开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座谈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医院14种民族参会代表身着民族服装,分享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大家充分感受了彼此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各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实践活动,医院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不断提高大家对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美丽西双版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据悉,“十三五”期间,医院年平均住院6163人次,年平均门急诊人次,门急诊人次2020年较2016年增长了36.4%。“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认可,我们很骄傲。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我们很自豪。可傣医药前行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空白等着我们去填补,傣医药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贡献也等着我们去探索。”玉腊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