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135团5连:上甘岭战役无人立功的连,伤亡惨重也没嘉奖
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国的志愿军军队和号称世界上最强军队的美军在武器装备有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打了一个平手。
在1951到1953年间,志愿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和机动指挥与美军周旋在朝鲜土地,双方也爆发了数十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如果说哪一次战役打得最惨烈,毫无疑问是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中旬到11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在上甘岭及附近地区打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作战地域之狭小,双方参战兵力之多以及作战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密集、战况之紧张激烈,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上甘岭战役不仅写进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也成为世界各国军事课堂上拿来分析的经典案例。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军队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几乎参战的每个连队在战后受到了中央的嘉奖,但是也有例外,有一支参战的志愿军连队无人立功,即使伤亡惨重也没有受到嘉奖,他们就是135团5连。
战起
上甘岭其实不是山,而是朝鲜中部江原道的一个小村庄,但是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它北靠五圣山,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门户,也是我军死守的重要阵地,它海拔一千多米,西面俯瞰朝鲜金化、平康、铁原地区,是平康的天然屏障,东扼金化通往通川至东海岸的公路。
因此必须守住五圣山,如果五圣山一旦被地方攻破,那么整个朝鲜中部都会被攻克,门户洞开,甚至威胁北朝鲜战线及我国东北的安全,而敌人若要攻打五圣山首先就要攻下上甘岭,因此五圣山有多重要,上甘岭就有多重要。
在上甘岭两侧有两个高地,分别是以南的597.9高地和北山的537.7高地。我军为了防御敌人已经派十五军的四十五师135团的9连和1连分别驻守,并且在上甘岭及附近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这一时期中国志愿军自入朝作战后已经把战线打到了三八线附近,双方进入谈判阶段。
但是随着我军方面越来越掌握主动权,联合军队一直处于防守状态,为了扭转局势,配合国际舆论和在谈判中争取有利条件的需要,1952年10月初,美国单方面中止了谈判,在10月14日的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血战
发动这次上甘岭战役的联合军队总指挥的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他原本打算用一天的时间就夺下597.7和537.7这两个高地,于是投入了7个营的兵力和300门火炮、20多辆坦克和大量航空兵的掩护下兵分几路。
向驻守在两个高地的我军部队展开进攻,当时驻守597.7和5237.7两个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的第29师和第44师,敌方又投入了四个营的兵力对15军发动了进攻。
这场炮火大约持续了几个小时,尽管之前修筑的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敌人炮火摧毁,但是志愿军驻守两个三角高地的阵地部队凭借步兵的火器、修筑的坑道和一些残余的野战军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先后击退了敌人30多次攻击,也剿灭了不少敌人。
不过由于弹药消耗殆尽和本身的巨大伤亡,到了下午13时,除了597.7和537.7高地的第2、7、8、9、11号阵地以外,其他表面阵地不幸被敌军占领了。
我军驻守部队只好撤退到坑道,不过当天晚上,我军趁敌人尚未建立稳定组织之际,派了4个步兵连实行了反击,很快又恢复了阵地,还打垮了美军部队31团的两个营。
到了10月15日至18日,双方的竞争更加激烈,敌人先后投入了两个步兵团和1个步兵营的兵力连续向我军展开火力冲击,其中包括32团由瑟夫·拉斯指挥的第一营还有路易斯·布克勒带领的第17团第2营,以及詹姆斯的第17团第3营。
但是战斗打了1天也没有任何突破,由我军134团控制597.9高地仍然久攻不下。但是到了10月18日,敌军的第17团第3营终于攻下了表面阵地,我军第134团45师被迫进入坑道待机作战。
美军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开始在597.9高地上建筑防御工事组织防守,敌军在阵地前堆立了几万个沙袋,固定了铁丝网,把弹药和水源补给也搬上了高地,还在阵地前布置了一些地雷,包括反步兵雷和照明地雷等。
就在敌军加紧修建阵地工事的同时,我军增援部队也终于赶来,为什么战争已经持续三四天了才有增援呢,这不怪他们,是因为在14到15日的敌军的炮火攻击下,通往一线的电话线也被全部中断了,负责增援的是134团的8连。
到了19日,敌军的指挥史密斯也要求增援部队,毕竟之前的32团和17团被我军打得损失惨重,现在又把32团的二三营作为补充军队,但即使如此,军队兵力还是出现了空缺,于是总指挥范弗里特又把在济州岛的韩国兵送了过来补充到队伍中。
双方兵力都得到补充后在19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19日中午,美军第32团向埋伏在坑道坚持作战的我军展开了攻击,他们拼命往坑道里扔手榴弹、炸药包等杀伤性武器,企图把我军消灭在坑道中。
不过驻守在各个坑道的志愿军也进行了有力反击,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我军134团一营指挥在未请示上级的情况下企图率领部队从坑道突围,结果正好撞在了美军火炮喷射口上,部队大多数都被烧成焦炭,只有两三个战士幸存。
到了19日晚上,我军决定对美军前日建立起来的工事进行炮火摧毁,火炮投入准备包括40多门火炮和2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兵力投入包括135团6连、134团8连、134团4连以及134团5连。
8连为前锋连,与敌军的第17团的第3营进行交战,准备攻下9号阵地,但是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把它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所以久攻不下,8连的机枪手赖发均冲上前去拿着一颗手榴弹就和准备攻破的地堡同归于尽了。
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拎了根爆破筒往地堡里捅,爆破筒被推出去他就又推进去,最后用自己的胸膛捅了进去,自己也被炸成了碎片......付出沉重代价后,8连夺取了阵地。
135团6连,在0号阵地奋战许久后只剩下了16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黄继光,地堡仍然是攻击的重点,在三个爆破组的努力下都没能攻破,又有前方敌人的火力阻击,最后通讯员吴三良和肖登良牺牲,炸掉了三个地堡,最后一个地堡的炸毁由身上已经多处负伤的黄继光完成,6连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无功的5连
至于共同参加了这场战役的五连却是十分倒霉,首先5连在19日晚上战役前夕就已经打散了,因为他们连队的名声在连队还是比较差的,而且战斗力也不是很强。
在朴达峰阻击战中五连二营的参谋长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本来负责守卫朴达峰的山形陡峭的一处地方,结果竟然没有布置哨兵侦查,结果被敌军偷袭成功,占领了全部阵地,全连人员伤亡也十分惨重,之后我军花费大量兵力也没有攻下。
参谋长由于这样重大的军事错误被押送回国内军事法庭,不料途中就自杀了,本来5连因为这件事就在全连队中抬不起头来了,结果1951年底运粮休息的过程中被冻伤了,最后参战的时候上级出于大局考虑就把5连一个排一个排的拆散了。
5连本来想着在战役中一雪前耻,在10月23日晚,5连接到上级命令和134团的8连相互配合反击597.9高地被敌军占领的两处表面阵地,但由于对地形熟悉程度不够,本来他们的任务是打下一处阵地后和8连夹击另一处阵地,结果在攻打第一处阵地的半路就被美军的炮火攻击了,伤亡了30多人。
等到5连剩下的士兵接近阵地时还被驻守此阵地的美军第32团发现了,加上5连连长没有看穿敌人的奸计,急于打个大胜战,一股劲往上冲的时候被美军的机重枪又攻击了一波,根本无法掩护8连夹击,8连之后单方面作战,打了很长时间才拿下阵地。
等到上甘岭战役后,15军的各个连队都荣获了嘉奖,如龙世昌所在的八连获得了特等功,至今还是15军的头号连队,其他连的特等功,一等功也有将近200多名的个人嘉奖。
而5连是没一个人立功的志愿军连队,伤亡殆尽也无任何嘉奖,但其实英雄并不是为了立功受奖,而是为了保护身后的国家和人民,保卫的是自己的亲人和安稳生活。
不管是没有任何功勋的士兵,还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无数无名英烈,他们都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