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专业、导师介绍
专业介绍
1、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集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与装置、检测技术与仪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等方面受到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
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三)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电气自动化、制造过程自动化、连续过程自动化、信息管理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应用领域以及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
(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原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过程控制仪表及装置、过程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等。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机器人足球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科技竞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90余人次。毕业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宽、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通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如三星、华为、海康威视、恒生电子、和利时、浙江中控等。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进一步选择在或外校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来每年均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国内外攻读硕士学位,更有大批优秀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11及985高校。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系浙江省重点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理论等较广阔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一定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能在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信息检测与处理、自动化装备与自动生产线、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化测控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基础与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力、电子、信息与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具有解决现代工业与国防中的电气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等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等;
(三)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应用领域以及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获得较好的电气工程领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
(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电气控制与PLC原理、机器人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机器人足球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科技竞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70余人次。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工业自动化、电气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楼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中的技(研究与设计)、工(生产与组织)、贸(营销与服务)、管(技术与管理)等诸多岗位就业,如电业局、华为、浙江中控等。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进一步选择在或外校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来每年均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国内外攻读硕士学位,更有大批优秀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11及985高校。
3、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电网发展的、具有电气工程、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高级电气技术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电气工程尤其是新能源发电和微型电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的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可在电网运营、电气系统运营、信息产业、电子等企业从事相关的产品设计、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工作,还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新能源发电、电能能效监督、智能电网等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工作。
电网运营、电气系统运营、信息产业、电子等企业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方向,在这些企业中,以具备电气设备与系统的扎实基础知识,从事与电气信息技术有关的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实验分析等工作。
导师名单:王家军王永忠徐哲蒋鹏谢小高孟明徐晓滨葛泉波黄国辉林伟杰孔亚广佘青山马玉良刘伟峰刘士荣
详细介绍:
王家军 , 男,1975年6月出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能量利用系统与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6月于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国家博士后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9项。以第一作者在《ISA 》、《 and 》、《Acta 》和《自动化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
(1)系列DSP及嵌入式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变频和伺服技术及其在纺织机械中的应用;
(3)交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在机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非线性和智能控制及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006年、2007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7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8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坛新秀奖,2009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十佳”教师,2010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2012年获得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徐哲,男,1967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工,校特聘教授,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组专家,浙江省“十二五”科技计划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综合自动化、系统优化与调度、数据挖掘及相关软件技术等。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等8项,项目总经费达500多万元。负责完成重大横向研发项目10余项,项目总经费达5400多万。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9篇被EI收录。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重点工业项目1项。
蒋鹏: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审专家,《》、《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智能仪表。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浙江省环保厅科技计划、企业科技攻关等近20项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国内一级期刊上发表了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获得201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入选2007年度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谢小高,男,籍贯湖南,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电子系获本科学位,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7年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伏微网发电系统、LED照明技术、逆变器、电池能量管理、电源管理系统和开关电源等。IEEE 会员,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协会会员和杭州市光伏协会会员,曾担任IEEE APEC、IEEE ECCE、IEEE on Power 和IEEE on 等会议和期刊的特约审稿人。目前已发表SCI、EI收录文章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和实用新型一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小功率DC/DC模块标准化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微型电网复合储能系统研究”(项目主持)、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微型电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证研究”(项目主持)和中日国际合作项目“稳定而先进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国基合作验证项目”等。
徐晓滨,男,生于1980 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4月,上海海事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2012年2月,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出站。
主要从事智能信息融合与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方面的研究。结合研究内容,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排名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排名4/10,7/10)。
学术成果方面,在本方向主要的国际期刊及国内一级、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30 余篇,其中SCI 检索4 篇,EI 检索20 篇,ISTP 检索2 篇,是《自动化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 》、《IEEE on and II》期刊的长期审稿人。获取软件著作权4 项(排名1/4),授权发明专3 项(排名1/4 一项,2/4 两项),学术专著1 部(排名2/2),所主持的浙江省面上项目,被评为“十一五”百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项目。
学生培养方面,已协助培养硕士生11人,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一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四人;获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一人。
葛泉波,男,1980年生,博士(后),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编委,《中国航海》期刊邀请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通讯评议人,IEEE 、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和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长期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化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检测识别与跟踪、非线性滤波与飞行器姿态估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消防系统以及船舶智能信息处理等。
2002年和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理学硕士(应用数学专业)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孙优贤院士);2010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葛泉波博士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一项,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两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7/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一项(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4/15),省部级基金项目三项。近年来,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次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5名,正在指导(包括协助指导)研究生6名(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一次;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三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四人;一人获得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助;一人获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一人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内);一人被评为2010年度杭电“十佳大学生”。指导本科生方面,带领三个本科生小组从事无线应急灯具和系统技术、城市公交噪音监测分析和空气质量分析等项目的研究,同时指导本科生获得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一等奖一人次,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人次(2011年)。
孔亚广,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参与《ASE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培训教材》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编著,为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的《新一代全集成主控系统》获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的兴趣在道路交通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研究和城市电子警察监控系统相关产品的开发,承接了基于MES的企业实时数据库研究和企业集成信息平台项目。
刘伟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指导老师。2009年5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目标识别与跟踪,多传感器管理,随机集理论,形状识别与理解。是国内期刊《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电子与信息学报》,国际期刊IEEE Trans. On SP,IEEE SP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审稿人。目前承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1项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杂志期刊会议发表/录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SCI 8篇。参与1部学术专著的撰写:“韩崇昭,朱洪艳,段战胜. 多源信息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四章”。
刘士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机器人专委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自动化学会理事。2003-2004年为加拿大 of 工学院ARIS研究室访问教授。先后任、~2014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TPC成员,IEEE Trans. On SMC-Part B() & Part C、 of and 、 of and 等国际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机器人视觉与目标跟踪、多机器人协调与控制、分布式能源电力系统(智能微电网)控制与优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部,拥有2项发明专利,获省市级教学科研奖励3项。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并承担了光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领域的企业委托项目多项。2004年以来指导博士生11人,已有6人毕业获博士学位;已毕业硕士生29人获硕士学位,现在读硕士生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