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名校有哪些,现在被那些大学传承?

admin 2024-05-21 253次阅读

——————

1、民国大学的格局

摘要:

(1)或因当下高等教育已成国人时常热议甚至批评的“槽点”,于是乎作为情感的一种投射与延伸,回望数十年前,彼时教育似乎尚算优良,叠经媒体与坊间有意无意间之合力再造,民国大学已渐被建构成一种“学术盛景”。其实若拂去那层“一厢情愿”的心理包装,民国大学的真实情形未必会令人满意。

(2)以北京与上海为主的两大都市圈涵盖了民国半数以上的高校。

(3)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①第一类:国立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是北方高校中执牛耳者,且是当时北洋政府时期唯一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彼时教育部是弱势部门,经费短缺,北大自然跟着受穷。二十年代,很多北大教授、学生赴政府抗议示威,并非次次都秉持什么“崇高的主义”,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吃饭问题。当时教育部不时拖欠北大的电费水费,缺电缺水是常事。当时外交部、交通部便油水颇大,清华大学隶属外交部,经费充裕,故深受时人青睐。交通部财大气粗,其下属的交通大学亦惹人艳羡。首先,交大特别强调英文教育,课本一水的外文理工科教材;其次,校长唐文治又胸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故中西学问皆不偏废,且不愁银子问题,交大自然成为许多江浙师生的首选。

②第二类:教会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是北方教会大学之重镇。此外南方教会大学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及长江流域,这实与基督教会早期的传教策略有关。教会进入中国,与通商口岸的递次开放密切关联。其举办教育,也多以传授英文及自然科技为主,从而吸引家庭相对富足的子弟。无论燕大、辅仁,还是南方的圣约翰大学,它们的学生对象多为租界 或者华界的富裕群体,资产阶层、工商家族,于教授知识之余,同时布道传教。

③第三类:由官绅创办的私立大学。其中南方最为著名是中国公学、复旦公学 ( 清末时期,可视为大学之前身或雏形 )。中国公学是留日学生在1904年时,因抗议日本政府对待中国学生的不公政策,愤然返回上海而组织建立。其最为著名的人物非胡适莫属。 复旦公学则在1905年从震旦公学分离而出,经费靠当时清末的江苏巡抚衙门划拨。辛亥革命成功后,经费反而断绝,复旦因之停顿关门。后来复旦得以复校,与两个人密切相关。一是校长李登辉,他的一大功劳便是善于四处筹措资金,比如说服了南洋烟草公司、中南银行等入股。另一位则是青帮大哥杜月笙,每当复旦遭遇危机,他皆能从人脉、财力等方面施以援手,因此成为校董会董事之一。与复旦类似,北方的私立大学亦步履维艰。南开大学虽贵为名校,但囿于私人背景,经费时常捉襟见肘。据何廉回忆,起初依靠“捐款收入、基金捐赠和私人资助维持住局面”,“这里薪金水准很低,却起码可以按时如数照发”。然而随着每位教师学术研究的推进,经费需求愈发强烈,而南开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加以支持,于是不少知名教授纷纷转投他校。何廉认为这实是无奈之举,“他们曾忠诚地为南开工作过,薪水刚够维持温饱,很难有积蓄,而他们地家庭规模越来越大,开支日益增加,他们趁机到其他有关机构就任报酬更丰厚地职务也是理所当然的”。可见无政府作为稳固的财政支撑,是众多私立大学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瓶颈。

④第四类:国民政府治下的新兴国立大学。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控,决心改组既有大学模式。蔡元培等原本设想按照欧洲的大学区制来从根本上重组中国的大学体系,然而其时各地学潮不断,尤以北京为烈,所以试验一段时间后,蔡氏便放弃了先前思路,采用改组与新设相结合的路径。如国民政府将之前南京极为有名的东南大学进行整顿。东大本是依托江苏教育会而建,地方教育派系力量根深蒂固。国民政府经过一番整饬,消除了教育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央大学”,这是当时政府最重要的一所大学(即当今南京大学的前身)。与此同时,国民党还设立了政治大学,专门培养政治干部,与黄埔军校一文一武,遥相呼应。另外,为打破北平、上海两大都市圈垄断绝大多数高等教育资源的格局,国民政府先后在许多原本高教并不发达的省会城市建立大学,著名者有广州中山大学、杭州浙江大学、湖北武汉大学、福建厦门大学等。总之,这些在国民政府治下的新兴国立大学,要么位居首都,要么地处省会,在学科设置方面,所注重的既非北京大学式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亦非教会大学式的科技外文宗教,也不是交通大学式的财经工商之流,而是强调西式理工科学的重点发展,比如天文、地质、农林、生物、地理等门类,故如今南大、浙大、武大的一些优势学科,渊源往往在于此时。也正因国民政府着重扶植,经费投入也远超北大等老牌名校,中央大学、政治大学等后起大学异军突起,一度重构与划分了民国高校的势力版图。

(4)民国大学的格局,可谓前浪与后浪并涌,背景复杂,犬牙交错,问题亦多,难称盛景。虽高校版图变动不居,但毕竟千川百流,同入大海,它们一道构筑了民国时期盛衰枯荣的大学气象。

2、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四所民国大学

第一所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的第一高等学府,其国际排名曾经高居亚洲第一!国立中央大学在台湾依然继续办学,在大陆的直接继承者是今日的南京大学,同时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五军医大学等著名院校,都是由国立中央大学衍生而来!

第二所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因国难成立联合大学,到1946年抗战胜利联合办学结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只有短短不到十年时间,但却取得了让其他院校黯然无光的成就,其校友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两院院士174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冯友兰、吴晗、金岳霖、华罗庚、钱伟长、胡适、傅斯年、梁思成等等,这一个个震人发聩的名字说明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研能力是多么地强悍!

第三所是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今天她们都是中国的“985工程”或“211工程”中全国顶尖的重点大学,她们的前身都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当然,位于台湾省新竹的台湾交通大学,也是国立交通大学的继承者,与大陆的四所交通大学同根同源“五校一家”!而不怎么知名的兰州交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也与国立交通大学也有着剪不断的血脉渊源!

第四所是国立中山大学。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有五所,分别是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也就是今日广东的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也就是今日湖北的武汉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也就是今日浙江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也就是今日江苏的南京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也就是今日河南的河南大学。当然,中山大学系还包括同根同源的今日位于台湾省高雄的国立中山大学。

3、

说说民国的四所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是今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著名高校的前身,特别是南京大学被认为是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者。

民国时期曾经先后有四所“国立中央大学”:第一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立中央大学,她在1949年南京解放后被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也就是今日的南京大学。第二所是后来台湾新竹复校的国立中央大学,也是现在依然以“国立中央大学”命名的民国中央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淞沪失守后首都南京危在旦夕,民国迁都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也内迁到重庆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并于1946年11月1日复学,重庆中央大学也就此成为历史,她是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中央大学在重庆的延续。

第四所中央大学现在已经很少提及了,是汪伪政府创办的中央大学,被称为“汪伪中央大学”。1941年,汪伪政府在原先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在抗战爆发后内迁四川办学)的校址上兴办了一所大学,为了显示其正统、也为了与重庆政府对抗也取名“中央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伪政府倒闭,“汪伪中央大学”也解散,金陵大学由成都华西坝迁回原校址。

4、

同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北京大学与北洋大学的渊源

北京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

北大以文理医科见长,北洋以工科名世;北大自由博大,北洋严谨踏实。

1862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学堂

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成立,转年改称“北洋大学堂”,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级,初设工程、矿冶、机器、律例四个学门,学科的设置反映了盛宣怀办理洋务的实际需要。学堂历任督办从盛宣怀开始都由津海关道兼任,直接上级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王文韶到袁世凯都有所过问。因盛宣怀同时兼任津海关道以及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总办,学堂开办经费就由天津海关关税、电报局和招商局捐银组成,合计每年五万二千两。

1898年,京师大学堂筹办。

就性质而言,北洋大学堂是第一所官办大学,主要依靠的是直隶一省之力。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由(满清)中央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大学,并且是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办的大学。天大、北大对外正式的表述分别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和“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两校很少脱离上述限定语直接宣称“第一所大学”。应该说,两所大学同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驱,代表了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历程。

虽说京师大学堂定位更高,但遗留了科举时代的风气,学生毕业后按程度给“进士”和“举人”出身,据蔡元培回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学生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而北洋大学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蓝本,聘请的教员多为外国人且不惜重金,每名外国教员年薪高达2400两白银,从讲课到作业全部采用英文,毕业生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研究院深造全部免试。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这位前清翰林、在德国、法国留学多年的校长,以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为榜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北大很快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抗战,平津沦陷,两校西迁后方,北大与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北洋则复杂得多,先后参与组建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此外还有北洋西京、泰顺两个分院,战后两校各在平津复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全盘学习苏联的院系调整,北洋大学易名天津大学,两校都有大量院系调出,其中北大工学院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系并入清华,化工系并入天大,造成长期内北大只有文理、天大只有工科的局面,仿佛绕了半个世纪又回到原点。新世纪以来,北大陆续恢复医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天大也复建了法学院。

在清华作为专门的留美预备学校成立以前,北洋大学和京师大学堂是晚清官派留学生的重要基地。

5、

高考:民国四大名校指的是哪四所高校?实力怎么样?

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东南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其他拆分出去的院系则形成了几所211高校以及若干普通重点高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体是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南开大学组成

6、

民国时期前十大学排名,复旦没上榜,这所大学的排名却高得惊人

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

/.php?tkey=&bkey=&=

河南大学校史节录(让人眼晕的缤纷校史):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以河南大学一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在宝丰筹建中原大学。11月,将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

1949年,河大的左翼去了武汉、右翼去了台湾,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省政府主席吴芝圃任校长,下设文教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4个学院。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原开封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武汉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即为今华中师范大学重要基础。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改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水利系调入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同时,湖南大学地理系一部分并入河南大学。

7、

待续

参考现在来讲,高校使用外文教材授课,实际是国力衰弱、教育落后的表面征象,实质就是没有创造、没有底气、没有办法建立自己的教材标准,只能移植并跟随别人的成果,放任别人家的思想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中跑马。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1913年~1936年),字腾飞,福建同安人,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印尼第七代华裔,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