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题教育
一些校园贷款平台的服务协议里,都有免责条款,其中明确有些情况是网贷平台不承担责任也不赔偿的。比如电信设备出现故障不能进行数据传输的;由于黑客攻击、电信部门有技术调整或故障、网站升级、银行方面的问题等原因而造成的服务中断或者延迟。在实际操作中,网贷平台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免责条款不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五、不良校园网贷防范
1、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虚荣,不攀比,良性消费,防止冲动消费。
每日生活费不少,也很节省,可是为什么突然就“穷”了呢,原因很可能就是一些“冲动型消费”及,可以在支付宝等APP上加入一些日最高消费金额限制来约束自己。主动对校园网贷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知道利息是如何收取的。还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日常消费,量入而出,理性消费,切忌攀比消费,各类电子产品不需要高大全,够用就行,7000多元的手机与1000多元的手机,其实也就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刷朋友圈、看视频与玩玩小游戏。有了买高大上电子品的想法后,一定要仔细冷静地思考一下,是否不得不买,是否有攀比心理因素,会不会给父母带来较大负担。大学生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父母对成年子女已不需再承担抚养义务,大学生更不应该因自己的不合理消费而给父母增加负担。
2、坚决不做卡奴、贷奴
很多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办理信用卡和网贷,虽然短期获得了经济上的高消费,但是以后的日子里压缩生活开支,为还款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更严重者会走上歧途,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都有影响。购物分期需量力而行,且要综合比较,尽量不分期购物,同时切忌以贷还贷。
3、平时可参加勤工俭学缓解压力
节流的同时还需要开源,在大学里有很多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可以在平时多参加一些兼职,不仅能得到一定的工资收入改善生活,还能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当然在兼职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上当受骗。
4、大学生应注意对自己个人信息的管理,无论是身份证、学生证还是支付宝、银行卡账户,都不宜随便透露给他人,哪怕是学校的熟人(包括老师、学长、室友等),以免被有心人用作其他用途,如用你的个人信息去进行校园贷,在你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了一身债,有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这样而走向了极端。
5、强化法律意识,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假如进行了校园贷自己的权益却被侵害,应如何维权。
6、不参与校园网贷行为:不在校园内宣传网贷,不做网贷代理人或中介,不向同学介绍网贷经历或网贷路径,更不能直接开展网贷业务。
7、正规公司都有正规流程,放贷之前就要求交纳费用的贷款公司统统可计为骗子公司,请不要相信。
8、以贷款培训作为入职前提的公司也可直接列为骗子公司,可上工商局查询。
9、无论在任何场合之下,都要谨慎充当担保人,更不要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替他人贷款,否则要承担贷款连带责任或还款责任。
10、法律是道红线也是一道护身护。作为大学生不要参与不良校园网贷,不做网贷代理,不宣传网贷,不触碰法律这条红线;如果,深陷网贷陷阱,一定要寻求警方的帮助,寻求法律的保护,不可走向极端。按照最高法新司法解释,民间借款的利率有两道杠,一个是年利率24%,所有不超过这个利率的收益都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借10000元钱一年利息最高不能超过2400块钱。”还有一个关键数值是年利率36%,是对于已偿还利息的约定。如果借款人已经偿还的利息高于年利率24%,但不超过36%,也是可以的,想要回来法律不支持。但如果已经偿还的利息超过了年利率36%,法院支持其要求返还超过的部分。
六、校园贷款需谨慎,借钱之前有四问
借款四问,是每一个有借款需求的大学生应该牢记的准则。
【一问借款人】
借款之前多问一句“借给谁”,拒绝以个人身份名义借钱给其他人,警惕“熟人”诈骗。
【二问借款用途】
借款人确定是本人之后,要再三考虑借款用途。一旦用于过度消费的陷阱,势必导致窟窿越补越大,最终难以承受,酿成无法预估的惨剧。
【三问借款平台】
大学生借款意向确定之后一定要擦亮眼睛,要留意合同的规范性以及详细条款、对公章等信息需要再三确认比对以及仔细听取审核流程中客服人员的提示,另外,要警惕和防范打着“中介”或者“代理”名义号称可以提早放款、提额或者减免利息的人员,选择信誉度良好、操作流程规范、审核机制健全的大平台,切莫一味贪图福利诱惑而最终身陷骗局。
【四问借款金额】
借款时要考量自己的偿还能力,合理选择借款金额,注意规避逾期风险,按时还款,培养自己的信用意识,否则名誉钱财双双受损,得不偿失;考虑还款能力的同时,也要做好特殊情况下逾期的应对准备,一旦逾期造成还款压力,应该正面对待,积极应对,通过勤工俭学或兼职等形式努力还款,不逃避、不推卸责任,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信用形象。
七、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良校园网贷产生严重后果的案例
案例一:妄想一夜暴富,迷恋彩票,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学生郑德幸,从2015年11月以来,迷恋足彩,为偿还赌球债务而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申请小额贷款,共计高达58.95万元。2016年3月9日,这位21岁的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近60万元网贷,从青岛市一宾馆8楼跳楼自杀身亡。因该学生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贷款,该款是否应由28名同学承担引发纠纷。同年8月,28名同学通过律师和网贷平台协商后,网贷平台最终免除了他们的还贷责任。此前,这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还贷压力,曾先后4次自杀,其中两次跳湖,一次撞车,一次吞食了200片安眠药.
郑德幸去世后,其父手机仍能收到催款短信
郑德幸的父亲,老实巴交的农民
案例二:大二女生为满足与男友的花销,借裸条贷欠下50万,家长被逼卖房
合肥一职业院校大二女生小静,就通过“裸条贷”借钱用来和男友花销,结果陷入泥潭。小静大一时瞒着家人交往了一个男友,花销比较大,自己家境又一般,没钱就伪造其父的担保书,通过网贷平台,利用“裸条贷”的方式借钱,与她有“贷款”往来的网贷平台及放贷人,有59家之多。一年不到,小静欠下的贷款本金高达30万元,本息合计更是达50多万元。“这30万元绝大部分并不是借来花的,而是借来偿还前期欠下的债,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欠得越来越多。真正她借来自用的钱,差不多不到5万块钱,但一年不到,本息合计50多万元。小静最初是通过“校园贷”的方式借钱的,后来钱越借越多,还不上,只得利用裸条贷的方式“借贷养贷”。”小静“裸条贷”借款的周息高达3分,“1万块钱一星期的利息就高达3000元。”最终,小静无力偿还贷款,债主追债不得散播其照片等隐私,在微博中曝光了小静“裸持”身份证的照片,其家庭住址、学校宿舍地址、专业、父母、学校老师甚至同学的联系方式都被一一公布。小静逾期后,放贷者逼债的对象已经蔓延到了其身边的人,有些放贷人在小静所在学校的贴吧曝光她的资料,甚至将小静诈骗携款潜逃等不实短信发给其同学,连最近3个月内跟她有过联系的人,都收到了这些不实信息。除了小静之外,张旭等家人的生活也被逼债者的电话“搅”得乱了套。小静的父亲说:“催款电话每天平均能接30多个,最少的一天也有15个。”最终,小静的父母卖掉家中唯一的住房为小静还债,并向派出所报了案。
裸条借贷:高利贷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裸条借贷”的现象,一手举着自己的身份证放在胸前,一手拿着手机自拍,然后把照片做‘信用抵押’传给高利贷.
案例三:女大学生网贷37万买化妆品须还50多万无奈停学
西安一高校大二女生小依通过网络贷款买化妆品,在短短一年里,为还贷款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因被债主逼债并散发恶意消息而不得不停学回家,4个月里不断借钱买化妆品之后还债还不完。小依说,她从34家手机App借款平台上借款再相互还款,后来平台上借不出钱了,就通过中介又向民间的29人借贷……她和家人把账算了一遍又一遍,最先算的本金只有25万左右,利息加本金大约34万元(后来,陕西祥胜会计师事务所受华商报之托,根据小依罗列的一份详细借款明细,经合计,借款本金达37.35万余元)。而小依的爸爸说,后来本息又算到50多万元
都买了些什么化妆品呢?小依回忆,口红有20多支,贵的就是350元、360元,便宜的有45元一支的,300元左右的有十几支;还有香水大概15瓶,最贵的800多元一瓶,粗略计算,香水的支出4000多元;其余就是水、乳、面霜、眼霜、睫毛膏、眼线笔、腮红、眼影、粉底液、身体乳、洗面奶……国产的进口的都买。
案例四:大学生网贷5万只为玩游戏家人拿10万“填窟窿”
南京一大学生朱某在同学的介绍下,通过网络申请借款,向一家公司先后借款5万元用于CF和英雄联盟游戏支出。第一次只借了3000元,并且很快还上,对方也没有提利息的事。第二次他想借1万元,拿钱时对方让他在借条上写借款1.6万,他们还扣了手续费,第二次实际拿到手只有8000元。他前后累计向他们借了5万元,后来没有钱还,借贷公司的人就找到他家里来了。因为这事,家人一共还了10余万元给他们。但后来,借贷公司的童某还手持一张借条,将朱某告至南京栖霞区法院,要求还款3万。
朱某表示自己很懊恼,因为自己网上借钱主要用于玩网络游戏,让家里人付出了10多万,还一直受到对方骚扰,自家门口也被泼过油漆。他认为,网上借钱看起来简单,但是这些钱利息很高,觉得自己遇到了还不清的借款,是个无底洞。
案例五:毕业生求职被要求网贷1.5万,培训还未结束岗位却没了
2016年,15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合肥一家软件公司度过数月的岗前实训后,却等不到该公司承诺推荐到某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这些毕业生还被要求从网络贷款平台分期贷款16800元,作为实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工作没着落,却先“背”上近两万元贷款。
2016年夏天,20岁小盛从合肥一所职业院校毕业。11月,他通过某网站发现合肥文诺软件有限公司的培训信息,“毕业生通过了该公司的岗前实训后,可以被推荐到合肥高新区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小盛来到该公司咨询的第二天,该公司负责人岳先生带他去了高新区一家企业参观。小盛与文诺软件签订了岗前实训服务协议。小盛按照该协议中规定的实训费用16800元通过网络分期贷款的形式支付的要求,下载了名叫分期乐的分期付款APP,只贷得了15000元,当月计息,分14个月偿还。对这笔实训费,公司方当时口头上说,公司方会以实训补助的方式每月返还。”一同参加岗前实训的还有14名毕业生。“他们也被带去高新区参观企业,被要求从分期乐、九课分期等分期贷款软件上贷款16800元,作为实训费用。 2017年2月底,该公司突然变卦,“推荐到合肥高新区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的承诺公司以撤资不再是大股东为由,不予兑现,另外,原先口头约定的贷款偿还由公司方以每月补助的形式发放给毕业生,则变成了三个月的实训补助一共2400余元。
案例六:大学生网贷被骗策划“庞氏骗局”,被判刑11个月
汪华是山东省某高校的大四学生。2015年7月,他通过一个名叫“借条”的网络借贷方式进行“放贷”时,被骗去近6000元。这次被骗让汪华非常郁闷,他想通过其他方式把钱赚回来。2015年8月,汪华的一位网友给他发消息,意思是把钱给他去投资,他能支付高额利息。汪华突然“脑洞一开”,于是,建立了一个名叫“小贷”的QQ群,他在群里发布消息:你们有钱全投给我,我来给大家做投资,把钱放款给别人,我给你们出利息,一周返还本金及20%利息。高利息回报让不少学生动心,陆续有人给汪华投钱。网友之间的来回介绍,汪华的QQ群友一度发展到30多人,投资的网友涉及山东、广东、贵州、重庆等多个省市,而在最终认定的受害人中,五成都是在校大学生。收到网友打来的资金,汪华并没有拿去投资。他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用来支付产生的高额利息,另一部分则用于购买机票、旅游等进行消费。2015年11月,一位网友撤去大量资金,这直接导致汪华的资金链断裂。汪华精心策划的高利息投资即“庞氏骗局”也就破产了。2016年4月,被人举报的汪华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经审查,汪华在诈骗过程中自己消费6万余元,其余资金均用于返还投资人本金和利息。案发前,汪华的家人帮他向投资人返还资金35万余元,但案发后仍欠款13万余元。据了解,仅三四个月时间,汪华网络资金账户上与投资人往复回投产生的资金流水总账已达千万元。最终法院作出有期徒刑11个月的判决。
案列七:被称土豪,务农父母,卖猪还债
在西南某高校读大三的秦歌,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2015年却在网购上花了近1.23万元。当他在朋友圈里晒出支付宝账单时,下面的评论排起了整齐的队伍,“土豪哥”“土豪哥”“土豪哥”。“我哪里是土豪,每月10日还得往蚂蚁的窟窿里填土呢。”秦歌回复。秦歌口中“蚂蚁的窟窿”,指的是由蚂蚁微贷依托支付宝平台提供给消费者的网购服务——蚂蚁花呗,消费者可通过蚂蚁花呗采取“这月买、下月还”的形式进行购物,这种消费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没有收入来源的在校大学生。自从2015年3月经室友介绍使用蚂蚁花呗以来,他就陷入了分期消费的死循环中。“过去买不起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了,只要是商家可以提供蚂蚁花呗服务的,我在付款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点击花呗分期的选项”。秦歌平均每个月网购的费用为1000元左右,2015年“双11”,秦歌在网上购买了1500元左右的商品,到12月还款时,由于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又通过借贷的方式,套取现金来还钱。但窟窿还是越来越大,最终秦歌只好告诉父母自己分期消费欠钱无力偿还的事。2016年1月底,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秦歌还了在借贷平台欠下的债。
案例八:轻信“刷单就能轻松获报酬”,掉入网贷陷阱
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二学生钱凌,去年6月,他认识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唐兴。唐兴告诉钱凌,他们公司正与多个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合作,招聘学生做兼职,只要帮忙在平台上“刷单跑量”,学生就能轻松获得报酬,做兼职的学生事前可以签订一份免责协议,一旦还不起钱,兼职学生不承担责任。由于“赚钱快、收入高、无风险”,钱凌一口答应了,和唐兴签订了免责协议,然后向平台提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和入学年份等信息。没到两天,注册就审核通过了。钱凌立刻申请了12个月期贷款,金额1万元,月利率0.99%。提交申请后,钱凌很快接到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核实完信息后,半小时内,钱凌的银行卡就收到了1万元,他随即将借款转给唐兴,同时拿到1000元的兼职报酬,并被告知以后还款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但两个月后,当钱凌接到贷款平台催促还款的电话时,唐兴的手机却再也打不通了。
案例九:一大学生陷入校园网贷陷阱借2000变19万
合肥一职业学院读大二的男生小林(化名),陷入了校园高利贷漩涡,其2016年9月向放贷人借了2000元钱零花,到11月份刚刚两个月时间,债务本息滚雪球一般增长了接近100倍,到处打短工的父母倾尽家中积蓄,还了1万多元债后,欠的高利贷本息仍有17万多元。小林如今已不敢上学,躲回家中,精神疑似出现障碍。因为追债人频繁上门,其家人甚至不敢回家,只得报警求助。
欠下了高利贷大二男生吓呆
小林平时一般一个月左右回家一次,找家人拿生活费。2016年9月,因为还没到回家取钱的日子,但生活费已经花光了,小林就跟自己以前认识的一个同学借了2000元,这个同学当时已经不上学了,就在外面放贷给人家。
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补越大
小林压根没想到,他这次向自己认为的老同学借的2000元,会将自己拉入一个无底的债务深渊,越挣扎越陷得深。一个星期刚过,小林被要求还钱4000,他那同学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说:“这4000块钱今晚还不上就别走了。”到了晚上,该男子介绍了一个人来,让小林找他借4000块钱还给自己,他当时都吓傻了,对方又不让他出门回学校,就只好跟这个人借了4000块钱,还给了他所谓的老同学。当时就打了欠条,借这4000元还8000元,同样是一个星期。
转眼一个星期又到了,小林这8000元还不上,又是被第二个债主介绍给了第三、四个债主,从后两者那里凑了8000元,还给第二个债主,然后分别跟第三、四个债主立下字据,借的钱多少天之后还,还多少,都一一约定。其中小林跟第四个债主借了6000元,约定22天后归还10000元。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积累起来的债务高达约19万。家里人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只有10000多元,全给他还了债,现在还剩下十七八万元债务,他这接近20万元的债,真正借来归自己花费的钱,就一开始那2000块钱,后来借的那么多钱,都没经自己的手,就直接还给上一任债主了。
债主上门催债家人报警求助
小林的父母亲平时是靠给人打打短工过活的,小林从学校回家后,哥嫂的手机就天天接到追债者的电话,不少人威胁说再不还钱,就要小林的一条腿。2016年11月15日那天,还有十几个人上门来要钱。小林一家都不敢在家呆。
小林的家人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只好报警求助。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处理。
在小林所读的学校校园内高利贷小广告随处可见
11月20日上午,来到小林所在的学校探访,走进校园,左手边不远处就是一栋栋学生宿舍楼,记者注意到,宿舍楼靠近校园主干道的一侧墙体上,随处可见那种喷绘上去的校园贷小广告,内容都非常简陋,只写了“大学生贷款”寥寥数字,下面是联系人姓氏和电话。记者走访了多栋宿舍楼,不少宿舍楼的墙体显眼位置,都有这样的校园贷款广告。所有这些广告的联系方式,都已被学校安保人员铲除了,看不出来电话号码。
案例十: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或因做微商因陷“校园裸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
2017年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卷入的校园贷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元,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6455.33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达51万多,期间收到过“催款裸照”。
最早在2017年2月22日,该女生的父亲熊先生收到一条催款短信,该女生跟其父亲说她大概欠钱21800元。熊先生当即让在晋江工作的大舅哥帮她把钱还了。4月1日,他又接到催款电话,熊先生立即给女儿打去4000元,女儿跟他保证,差不多还清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4月5日,妻子的手机突然收到女儿上半身的裸照。这一次,熊先生又帮女儿还了14000元。熊先生一直问女儿一共欠了多少钱,让她回家面对,家里人一起帮她还,但该生不愿说出原因,也说不清到底欠了多少钱,执意要在外面兼职赚钱还。从该女生好朋友反映,可能是因为做微商亏本,才深陷网贷,最终自杀的。
案例十一:将个人信息借给同学去贷款28名大学生负债近百万
2015年10月开始,贵阳某高校2014级罗朝胜的同学秦某以自己需要资金周转等理由为名,请他和其它同学帮着他网上贷款。由于这些网贷平台无需面签也无抵押,只要按照借贷平台的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学信网截图、手机号等相关信息,全程在线操作就能办理借贷款。所以当秦某提出要求时,这些同学就毫无戒备将自己个人信息交给了他。秦某在这一年时间里,利用28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在十几个网贷平台上贷款40多万。到2016年10月,秦某借贷的40多万本金加上利息、违约金、滞纳金和逾期利息已累计达100多万。2016年9月开学以来,罗朝盛和其他几名同宿舍同学,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多个校园网贷平台打来的催款电话,打电话来的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表示,罗朝盛他们已经有几笔贷款严重逾期。
秦某为什么要贷款,而且是借用28个同学的个人信息在网贷平台上不断贷款?据他向警方交代,他最初的想法是为赚钱。警方介绍,秦某“赚钱”的方法就是其他人在网上贷款,他替人家还钱,还钱后提升别人的信用额度,最后别人把他垫进去的部分还给他,并给他一部分佣金。秦某说,刚开始由于垫付资金不大,自己还能收取一些佣金。可后来需要他垫付的资金越来越多,自己没钱也没工作,只能在另一家平台贷款后还钱,这样另一家平台自己又背上了利息、本金,还不上又有滞纳金、逾期费……越聚越多。
由于在校园网贷款平台上贷款的门槛特别低,秦某就想到借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到各个平台上去借款,用来拆东墙补西墙。就这样秦某在十几家网贷平台上先后贷了40多万元。然而后来秦某才发现,这个钱并不好赚,因为他大多数是通过QQ和对方联系,有些钱垫出去之后对方就把他的QQ删除了,最后钱就没收回来。
你贷了吗,你的钱袋还好吗?
请各系学生大队组织学生学习,加强思想教育,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时老师工作室供稿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