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丨重九重九,长长久久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天高云淡,山朗水秀,最宜登高望远,踏赏清秋。夕阳无限好,炊烟绕安祥,深秋最美是重阳。明日重阳节。
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也是法定的“老人节”。
中华民族崇和美、贵人伦、追求天人合一,于是我们在节日里祭祖拜天,探亲、巡游、锣鼓竞赛,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表达美好的愿望。重阳,在秋之意味酣浓之时,在大地美物丰饶之际,在心思澄明幽远之间,自当不负其美名,不负秋菊之意、美酒之心,更不负岁月恩宠。
年年岁岁,今又重阳,拾一抹牵念,书一笺柔情,祈盼安康!走进重阳,愿所有美好与你相逢。
据《吕氏春秋》记载,重阳节起源于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人们就会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更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到2022年已是第34个年头。
重阳敬老,再谢亲恩。中华民族的“孝”道,亘古不变。
■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民浴活动,体现了人们希望驱邪避灾、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 赏菊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 饮菊花酒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菊花象征着长寿,魏晋之后,重阳节赏菊赋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重阳节又叫做菊花节,重阳赏菊早在晋朝就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浴。
■ 吃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有美好的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作为节日食品,重阳花糕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是一年中天气最好,最飘逸的日子,此时秋阳灿烂柔和,凉风习习,甚是清爽。
此时,大雁高飞,天高云淡,处处都是一片清丽的重阳好景象。秋高气爽,人们也将迎来一段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在宜人的秋色里,或登高,或怀远;或聚会,或品茶,都将美不可言。
或是祈愿,或是铭记,或是欢庆……至今时,又装上我们的诸般情愫,继续远行。
重阳节没有特别的仪式,没有束缚,而是走出桎梏,走出喧嚣,和大自然尽情拥抱,让心情得到释放,得到怡乐。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那些久远的仪式动作中,如登高、赏菊、插茱萸……
我们重新去感知、去触摸、去释放、去追寻,去随着它们走向生命体验的深处,去赋予它们新的情感内涵,而终归,要寻得它在当下的意义。
今日,我们不再忧虑除祸辟邪,却仍旧祈盼吉祥,祝福安康,向往生活的一万种美好。这便是我们所拥抱重阳节。
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
又是一年九月九,青石巷中灯火旧,一壶老酒湿衣袖,唯有思念欲难休。那些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和诗句,如今或许只唤作重阳节的应景之物,然而当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后,才惊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明日重九,长长久久,唯愿世间美好,地久天长。愿天下父母:身体康健,平平安安,家庭和睦,笑容盛绽,平安多喜乐,岁岁常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