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创新高,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年的中考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活动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今年我发现广东地区的各高等院校,包括本科、专科、职高,及技工院校的分数都水涨船高起来。
往年380-400分就能上的,今年要450多分。
甚至于补录,也不是那种有分就能上的情况了,比某些专业的正录分数还高。
年年说少子化,出生率大降。然后中高考生、毕业生数量又年年创新高。
这样的情况估计要持续5-7年左右。
可能说明了几个问题:
一、资源不断集中,教育内卷的越加激烈
不是说人少了就不内卷了。看看隔壁的韩国日本,高考内卷的也是屡屡创新高。
更何况我们那么大的人口基数,即便是出生率慢慢降下来,影响的也是20-30年以后的那代人了。
即便是未来人口少了,再看看隔壁日本韩国,关掉了没人去的中小学和高校,剩下的就卷的更厉害。没办法,资源高度集中啊!
我们也逐渐显现出这个趋势。
中西部的学校可以持续关停,偏远落后地区的高等院校可以撤系撤专业,知名高校到沿海发达地区办分校。参考哈工大(深圳)校区,XXX大学(广州)校区,XXX大学(珠海)校区等。这些分校,录取分数比本校还高。
就连沿海地区的职高、技校等以往看不上眼的,不入流的学校,由于资源的不断集中,也被推上了卷卷的战车,水涨船高的推高了分数。
二、观念逐渐转变,择校以就业为先
今年因规劝学生择校和择专业的网红教育家,净说大实话的张雪峰老师,火出了天际。而且据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各大学热门专业的报考情况,在网上产生了巨大的舆论热潮。
张雪峰老师出圈多年,为啥今年会格外红火?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刚好契合了家长对孩子未来求学就业的观念的转变。
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家长,在经历三年疫情、这一年多的经济大幅下滑,以及网络舆论的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不断看空下,集体的进行着的一个巨大的观念的转化。
什么观念呢?就是从多年以前经济形势还好的时候,对孩子的殷切的期望,对学术造诣的追求、对未来的美好畅想,已经变成了孩子能有书读、不学坏、最好学点真才实学、尽量不出国、再能找份工作,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往年我们去各个初高中招生时,由于是技工院校,跟那些高大上的名校相比,总显得底气不足。说话都低人一等,用的都是“给孩子多一个选择”、“让孩子学个手艺”、“能协助办理入户”等语言。明明是堂堂正正的公办老资格学校,展现的样子却像个做小伏低的传销中介。
今年四月开始的招生,氛围明显不一样了。家长们居然会围上来咨询“能学到技术不?”“能找到工作不?”“能帮就业吧?”
而我们的回答是“不仅包分配,还是专业对口企业,年薪不比本科生低”。
有好几个家长偷偷地跟我说,“孩子不爱学习,勉强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现在本科生都是毕业即失业”,等等。
看,这就是现实的力量。
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大学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大家也知道了光靠孩子自己努力未来也很难,大家更知道了所谓名校的耀眼的光芒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回归理性后,会考虑更多务实的东西。例如上什么样的学校?是去职校技校学技术,还是去民办本科混学历?什么样的专业更好就业,等等。
三、经济环境的不断分化,造成的学历贬值
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过千万了。从2018年开始,高考生也超过900万。
这样的趋势还有越演越烈的迹象。
而就业形势还越来越差,在有编制教师被减薪后,顶尖大学的博士生都卷去街道办了。
这是学历不断贬值造成的。这种想象也会越演越烈。
所以也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职高、技校的分数暴涨。
再往以后,应该慢慢变成,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地的相对较弱的学校,由于地源优势,对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吸引力逐渐变大。
而一些经济薄弱的区域,如东北、西北等,学校即使再好,在考虑之后的就业和定居问题以后,吸引力逐渐减弱。
这在几年前,还体现在顶尖学府的毕业生卷深圳的中小学,北京的街道办。
估计再过几年,就变成卷北上广深的大学、大专和技校了。
当然,有钱有资源的家庭,或者是天赋秉异的孩子,自然是继续拼名校、国内外的顶尖学府,继续向上卷;而一般的家庭,就卷资源和机会最集中的区域的学校了,哪怕是个大专或者技校。
这也是马太效应,强的越强,弱的越弱。
四、对下一代孩子的启示
我自己的娃今年刚完成了小升初,是不声不响的完成的。
说不声不响,是因为我没鸡过娃,娃天资平平,学习一般,特长一般,能力一般,脾气还挺爆。
所以找了家对口的初中,给他报名然后就被录取了。
小学的最后几个星期基本在放羊,期末考试也是混过去的。在同学的欢送会,毕业照拍摄、吃喝玩乐等事之中度过了毕业季。
对口的初中学校一般般,两年前被本市的985高校收编为附属学校。
这种集团化设置已经辐射各个大中城市了,周围的孩子上的不是这个附属,就是那个附属。这是让基础教育逐渐平衡的方法。
未来,这种趋势也会越演越烈。
在我看来,这一代孩子逐渐会体验到学习的公平性:学校设置差不多,师资差不多、大家学出来也差不多。
当然,是逐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得十来年时间吧。
等高考了,主要考虑准备去哪就业、去哪生活、喜欢做什么。然后配置相对应的城市、学校和专业。
当房地产红利的潮水褪去,当经济低迷变成常态,大部分人的心态会慢慢转变。
变得不再激进、冒进、疯狂, 变得理性、沉稳、平和。
当鸡娃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少时,教育终归会回归本心,成为真正培养公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