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自招新政策下考生和家长该何去何从

admin 2024-03-01 246次阅读

关注鸡蛋自主招生,提高自主招生通过率。

2019年3月19日新公布自主招生简章的院校有: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除了要求的省一等奖+体测以外,对于大多数考生有参考价值的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中阶段在所报考专业领域有特别突出表现且取得实际高水平成果,并能提供相应佐证材料(须包含10分钟的讲解视频和详细文字材料)

武汉大学

2.在思想政治和学生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组织协调能力强,高中阶段获得过地市级以上(含)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团组织的表彰,且有志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文史类考生(上海、浙江考生不限选考科目)。

哈尔滨工程大学

3.高中阶段在计算机、机器人、机械、信息学等学科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秀成果并能提供相关过程性学习研究材料(论文和专利不得作为申报材料上传)。

中国政法大学

二、招生对象、计划及专业

“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自主选拔计划”主要选拔学科特长突出,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不限应届、往届),文理兼收,外语语种仅限英语。2019年自主招生录取计划不超过92人,入选人数不超过录取计划的200%,择优选拔,宁缺毋滥。“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自主选拔计划”分为两个测试选拔项目:“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选拔项目”(以下简称“应用型卓越项目”)与“涉外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选拔项目”(以下简称“涉外型卓越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只面向重庆市招生)

四、报名条件

凡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优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且参加重庆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报名参加我校自主招生测试:

(一)高中阶段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全国联赛省级一等奖及全国决赛获奖者。

(二)在所报考专业方面学科特长突出、取得突出成绩且品学兼优、有创新潜质者(需提交详实证明材料)。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数十万人直接丧失了报考资格,2019年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提高,也是顺应教育部“十大严格”的要求,只是变化速度太快,提升幅度太大,没有阶段性的过渡,让今年的考生和家长难以接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准备,突然这样谁能受得了!

新政策下的几大变化:

1:优惠分值缩水:降20分几乎算是最高标准了,以往的院校最低优惠能够降到一本线以下20分,这就意味着大家最后拼的还得是高考,自主招生的功能在逐渐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

2:招生名额缩减:从已经发布的简章来看,除北林以外,计划名额均减少,不过实际上影响不大,往年也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招满计划数的,并且控制在当年该校招生总数的5%以内。

3:报名门槛提高:就目前已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除了五大学科竞赛外,就只剩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竞赛等少数几个科创类竞赛,即使之前被认可过的外语类、作文类等人文社科类竞赛消失无踪。五大学科竞赛省一已然是一个很高的奖项,2018年全国省一获奖者总计九千多人次。比对2018年自主招生,华东五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航、北理、南开等顶尖985高校,最低要求也不过就是省一。

4:参考体育成绩:身体不过关,没资格考核,这个没有什么意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5:论文专利没用:虽然论文和专利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封杀,但是审核也会变得极其严格,毕竟对于文科类院校这些奖项还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中国政法大学简章中对论文的要求:

6:部分笔试取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取消笔试

首先认清自主招生不是所有人都要参加。

自主招生的关注度在逐年增长,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975万人,报名自主招生的人数超过70万人次,大量的家长为自招焦虑。

而实际上通过90所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只有15万人次,真正获得降分两万八千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用上自招优惠的也就占自招报名人数的4%,高考生的0.3%。

对于今年考生而言:

1:放弃自招,未尝不可。这个方案适合本身条件一般的学生,家长也实在没时间在这上面花精力研究了。

2:省一及以上考生今年正常报考即可。

3:省二及省三同学可以尝试报考,今年自招报名要求单一,但实际上大部分院校根本招不到省一等奖。

4:文科类考生成绩很关键,首选认可文科生的学校与专业,报上名再说。

5:科创类等特殊才能潜质的考生把证明材料准备好,寻找类似于哈工大“类型三”的报考。

6:真的过不了,也不要继续抱怨,家长和考生都要把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理性,自招不行不代表高考不行,名校上不了更不代表以后人生的发展不行。

对以后考生而言:

要理性参加五大学科竞赛,因为高校并没有在考前告知拿到省一二三等奖能获得什么优惠,还是要以高考为主。在高一时间比较多的时候学习一下竞赛知识,争取在高二开学拿到一个满意的成绩,对于具备拿到省一及以上奖项能力的考生而言可以考虑走自招这条路。

综合评价或将成为以后的名校主要录取手段。

2018年,清大在浙录取160余人,其中105人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而通过普通批次仅录取8人,通过自主招生仅录取32人。同年,北大在浙录取200余人,其中85人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而通过普通批次录取仅10人。

一些院校在综合评价中投放的名额也越来越多,如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综合评价招生计划约占总录取人数37%(150人),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5%(180人)

如果严格按照省一招生,恐怕招不到学生的学校明年就该退出自招了。

目前依然是择校的过程,抱怨牢骚纠结意义不大,要评估好自身的实力,理清高校的位置,判断通过的把握,做出一份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自主招生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