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物理系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研究生教育:
07/1960--03/1964 , 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毕业论文题目:具有各向异性相互作用的多费米子体系微扰理论和Green’s
函数方法 .
大学本科教育:
09/1955-- 07/1960 , 复旦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半导体物理
学术经历:
2003—迄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迄今 复旦大学量子调控研究中心主任
1994—迄今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迄今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80—1984 复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78—1980 复旦大学物理系讲师.
1964—1978 复旦大学物理系助教.
1987—1990 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1—1996 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长
1995—1998 第三届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8—2002 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天文组委员
1985—1991 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协联成员( )
1998—2003 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高级协联成员( )
1987—迄今 J. B和 B
编委 新加坡 世界科学出版社
国外主要访问:
09/1983—10/1984; 05/1991—06/1992
美国Exxon研究工程公司访问科学家
06/1988—09/1998
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
07/1994—01/1995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访问教授
07/1996—09/1996; 04/2000—06/2000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
07/2003—08/2003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
国际会议:
“ of ” 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93 ( UK), 1993 ; "" '95 () , 1995 ; " " '97 (USA) , 1997.
“nce of of Fluid ”;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 9th (USA, 2000); 10th (, 2001);11th (China, 2002) of Local ;12th (,2003); 13th (USA,2004); 14th (Japa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