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本科生成果连登国际顶刊,甚至还在《自然》发表,怎么做到的?
不久前,本科生发论文的喜讯再度传来,这股严谨的科研之风吹向武汉大学这方科创沃土,吹进武大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弘毅学堂。
来自2019级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试验班(PPE)的本科生刘谷丰在国际高水平期刊 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导老师为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弘毅学堂学业导师谭秀杰。
能够在经济与环境领域的TOP期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CR一区TOP期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足见本科学子刘谷丰身上具备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而这也与武大弘毅学堂的育人特色息息相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学堂从开设之初,便被赋予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学校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培养、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基地,实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和跨学科培养的试验区,亦是武大创建书院式学术生活社区的前哨站。
经过多年经营与建设,弘毅学堂已然成为武大培养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的教育品牌,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模式,即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博雅与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一型二制三化”(研究型、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其中,为充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鼓励学生投身学术研究,学堂专门为学生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和配套的奖励政策,并聘请高水平专家、教授担任学术导师。
“一型二制二化”的培养特色具体体现在:
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二年级即可自主进行力所能及的基础科研实践,三年级后进入导师课题组,直接参与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截止目前,已有多名学子在 、 、The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
弘毅学堂2018级本科生丁远泽在天文学顶尖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弘毅学堂掀起本科生“科研热”,取得育人成果,尚是武汉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冰山一角”。诚然,武大关于“本科生做科研”的话题早已诞生良久。
2001年,武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面向本科生开展自主科研项目。此后,学校逐渐探索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在武大,浓郁的科创氛围包裹着每一位在此求学的本科学子:引导本科生参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项目、了解学术前沿;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指导本科生科研;全力推进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等等。这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学子实现科研梦的“起点”。
2022年,武大首颗学生自研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其中参与研制的本科生就有20名左右。2023年,(《科学》)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论文的合作者中有两位正是武大2017级本科生吴岳、夏天宇;15位武大本科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成功获得资助。
未来,你的科研梦,在这片珞珈山上将变得触手可及。
欢迎广大有志青年走进武汉大学这座“科研岛”,点亮自己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