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神”教授:登上央媒,入选国家级名师,近日再获“重量级”表彰!
甘坐冷板凳,她是奔走在田野调查一线的社团创始人,也是荣获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潜心育新人,她是学生口中“良师益友”的马姐姐,也是课堂上知识渊博的民俗学博士,她就是来自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马光亭教授。
近日,青岛市妇联公布获得2022年度青岛市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名单,马光亭荣获青岛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马光亭,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金课)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鉴定专家,中宣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国家级专家评委,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中国文旅部《中国节日志》评审专家,青岛市民俗学会副会长。1999年至今,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
春风化雨:她是严师也是益友
在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提到马光亭老师,同学们都会会心一笑,因为马老师对同学们的高要求可谓远近闻名:现代文学史课上讲过的诗歌,必须一字不差地背过,随堂随机默写;所学作家的代表作,也必须阅读原典,课上互相提问。同学们把考现代文学史的前一晚称为“马光亭之夜”,这一晚,同学们纷纷挑灯夜战,狂背诗书。
图左为马光亭
一直以来,马光亭坚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高标准的背后其实是马光亭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即便是选修课,马光亭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没有放低。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对学习的重视,进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尽管马光亭对学生们要求严格,但是在私下里,同学们都叫她“马姐姐”。在她的课上,学生们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能了解课本以外的奇闻轶事。“马姐姐特别亲切、真挚,在课上会有很多互动,会讲很多文人之间的趣事,为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带来新角度。”尽管文学史的课程内容比较固定,但是马光亭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着手于人物的故事和代表作。
马光亭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不惜牺牲课堂的宝贵时间,给每位同学发表见解的机会。在她的鼓励之下,同学们慢慢地敞开自己,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马光亭也给予最高的尊重。在马光亭看来,学生就是她的宝贝,因此在教学和生活中,她都想要给学生最好的。
匠心筑梦:她是校园中的民俗学大家
马光亭是青大民俗学社的创始人,亦是民俗学大家。她教授的“民间文学课“多次被光明日报、青岛晚报报道,教过的多名学生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进修民俗学。但她并不满足于课程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之外,她创立了民俗文学社,为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研究民俗文学的平台。每每谈及学社和社员,马老师总是一脸幸福与骄傲。
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和心中的热爱,马光亭和学生们用脚步丈量那一个个拥有着传统民俗的小村落,用一次次实地调查保护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他们一处处走访,一点点调查,2007年,在考察青岛即墨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时,团队将珍贵的明代石刻收集,组合碑上被打乱的字符。无数碑刻碎片在社员的夜以继日中逐渐趋于完整。在马光亭团队的帮助下,当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资料渐渐丰满,最终在2008年成功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原秃尾巴老李石碑
近年来,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媒体都曾对民间文学课、民俗学社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一起去田野调查,将正在消失的民俗学珍贵资料尽可能地保存下来,给青年人一次喜欢上传统民俗与文化的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马光亭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她一生不懈奋斗的目标。
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所热爱的世界中奉献自我价值,正是马光亭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2022年,在中共青岛市委高校工委、青岛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布的文件中,马光亭教授荣获第六届“青岛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秉承“以学生心为心,以家国爱为爱”的教学理念,二十余年来,马光亭坚守在教学一线,成为青岛大学校园中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榜样人物。未来,她也将继续出发,追求卓越,积极进取,为热爱的课堂和追求的真理埋头耕耘!
关注“青岛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青岛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青岛大学官网、青大教务官微、青岛市民俗学会官微、青岛大学本科招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