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进清华】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孩子,背后都是父...

admin 2024-01-31 253次阅读

记得当初看节目时,武亦姝的表现,不止一次被称为“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一举夺冠后,无数网友迅速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谈吐实力圈粉。

尤其是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

当期的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她和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在被主持人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后,全场氛围紧张到了临界点。

她却从容淡定,吟出《诗经·七月》里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引得评委拍案叫绝。

 <="76_0.22549"></>

武亦姝诗词大会实力圈粉腹有诗书气自华惊国人

02

毕业之际,

武亦姝为母校填词作曲了一首毕业歌《红墙边》,

歌词是这样唱的:

“时光今晨忽然悄悄来叩我门,

说将要起航,一切可都收拾妥当,

我慌忙起身,细打点行装,

一共恰好是三年长……”

 <="88_0."></>

《中国诗词大会》第2季冠军武亦姝毕业

作词作曲为母校写歌

突然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有人,能活成很多人心目中希望成为的样子,

睿智而娴静。

03

有人评价她:相貌不在才华之下,她却双双夺胜于人间。

有才情,有气度,“生女当如武亦姝”成了这一届家长的口头禅。

获奖之后的这一波走红,各路代言和娱乐公司纷纷上门,打着“天才少女”的名号想要签约武亦姝。

然而武亦姝的妈妈却说:

“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04

武亦姝的妈妈,是小学美术教师,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

2001年5月,武亦姝降生在这么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作为家中独女,武亦姝刚进幼儿园,父母就为她专门定制了一套“家教方针”——要增加女儿的知识储备,不能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小时候的武亦姝很顽劣,调皮捣蛋,不光不愿意学习,连幼儿园布置的作业也草草了事,是老师眼里的“差生”

于是,武亦姝的父母带着她去拜访一位朋友。

朋友家的小孩非常爱读书,涉猎广泛,连工具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夫妻俩问孩子是怎么培养的,结果朋友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没有培养过。

孩子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家中藏书众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卫生间,随处可见孩子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

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闲来无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这番谈话给武亦姝的妈妈触动很大。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回家后,武爸武妈首先拿自己“开刀”。

棋牌室不去了,开始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经》;手机不玩了,开始带着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改编故事结局。

家里频率出现最高的游戏是“诗词接龙”,谁输了谁就做家务。

从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如此数年,小时候顽皮厌学的亦姝,蜕变成了知礼尚学的高中生。

写得一手好字,吟得一首好诗,武亦姝成了名副其实的诗词才女。

武亦姝书法

05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父母如果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不断向父母靠近,无需每天耳提面命。

就像武亦姝妈妈说的: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深以为然。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坚定不移,才能看到一线曙光。

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

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

一切看起来手到擒来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砥砺前行。

父母都是助推器。

生活里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幸运,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苦尽甘来。

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来源 洞见 古典书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