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发光丨看民大研支团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

admin 2024-01-30 299次阅读

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第1358条推送

大学,培养着人才,碰撞着思想,交流着文化。一所民族高校,就是一座各民族青年荟萃的训练营、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向内凝聚着智与力,向外散发着光和热。

有这么一群民大人

他们向内凝聚着力量,向外散发着光芒

他们为梦起航,与爱同行

书写着民族团结发展的传奇诗篇

《中国民族报》10月12日、10月16日要闻版刊登《向内聚力 向外发光(上篇·向内凝聚着智与力) ——中南民族大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瞥》《向内聚力 向外发光 (下篇·向外散发着光和热) ——中南民族大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瞥》,分别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好巴郎工作室和研究生支教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研究生支教团,聆听他们的故事。

研支团: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

在中国-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陈塘镇,有一座珠峰国界线上的高原书屋,这就是陈塘镇上唯一的学校——陈塘镇中心小学内的书屋。这里有2100册图书、350套绘画用品、350套文具用品,而这个书屋是由中南民族大学的学子们倾力援建的。

作为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回族学生马万玲亲眼见证了这座“国门书屋”的建造过程。“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句支教口号深深打动了马万玲。2016年7月,她踏上了前往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支教的征程。

在西藏,马万玲和队友们发现,这里的孩子很难读到课本以外的图书。孩子们天真烂漫,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马万玲告诉他们:“这个理想,唯有好好读书才能实现。”

为了用书籍打开孩子们的眼界,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规划了“民大书香伴格桑——高原书屋”项目。项目以在西藏建立书屋为基点,开展“笔友计划”“图书漂流”“书香伴我行”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我曾问孩子们最想读什么书,他们说喜欢漫画。于是,我们选购了很多图画书。”马万玲说,考虑到很多藏族孩子还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尽量选择图多文少的图书。“我们不光是买书,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阅读。”

援建“国门书屋”,是马万玲终生难忘的经历。当时,中南民大师生一行7人前往位于边境的陈塘镇,一路阴雨绵绵,水流湍急,道路险阻。“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我们被困在车里,我甚至偷偷在手机里写好了遗书。”马万玲说,尽管后怕,但在中南民大校友们的捐助下,这座书屋很快建立起来,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截至目前,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已在西藏建立了 6个高原书屋,覆盖中小学生5000余人,购置图书的总价值约2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还发起了“寒冬将至,给学生一杯热水”众筹活动、藏族贫困学生新年心愿认领卡计划等活动,为西藏孩子送去温暖。

“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你们”,2002年至今,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已在西藏山南乃东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长期定点扶贫工作,多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奖项。

“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中南民大从没忘记自己的使命。

“伴飞”计划:服务当地,反哺教育

“你们无私的奉献、辛勤的付出,深刻教育和影响了我校的新疆内高班学生。他们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真情;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成长。”

今年4月,适逢中南民大举办“伴飞”计划表彰活动,武汉市东湖中学校长陆先泽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说:“7年来,300余名内地新疆班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了诸多人生的启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伴飞” 计划是由中南民大各族志愿者牵手武汉市8所学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武汉作为开办有西藏中学、内地新疆班的城市,每年都要接纳大批西藏、新疆的学生,这些孩子年龄较小、普通话较差,学业和心理上难免存在障碍。

“‘伴飞’计划就是‘大手拉小手’,让大学生通过学业帮扶、亲情陪伴等方式,呵护中小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中南民大团委书记祁帆说。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武昌回小的同学陪老人下棋

“姐姐,我不敢和别人说话,我想回家!”“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勇敢面对,姐姐帮助你好不好?”

在武汉市东湖中学,回族大学生蒲虹竹遇到了一个腼腆的维吾尔族女孩,起先她的普通话很差,只能靠在手机上打拼音来倾诉自己的苦恼,幸好耐心的大姐姐体察到她的难处,不断鼓励她挑战自我。3年过去了,现在这个女孩已读高三,性格越来越开朗。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为老人献唱

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小女孩为老人递上水果

像这样的例子,在“伴飞”计划中比比皆是。“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的陪伴和辅导,新疆班孩子不但普通话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学业成绩普遍提高了20分到40分。”蒲虹竹兴奋地说。

志愿者们为土家族小学的同学表演舞蹈

成绩的背后,是志愿者们持久的付出。每周日一大早,蒲虹竹和队友们就赶往东湖中学,陪孩子们度过一上午,一对一地辅导学习、一起做游戏。“起先参加的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有近百人了。”蒲虹竹说,“不过我们不是最辛苦的,去武汉西藏中学的志愿者每次往返就要花4个小时。”

尽管辛苦,但志愿者基本都能坚持一两年。“‘伴飞’计划已经形成了常态机制,一年年接力不断。‘伴飞’的运作也日趋规范,哪个学院的志愿者对接哪所学校、帮扶哪块内容,都是很具体的。” 祁帆介绍,比如文学与新闻传播传学院帮扶普通话,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理科院系帮扶数理化,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则帮助开展音体美活动,各学院志愿者各展所长,优化资源配置。

自2012年以来,中南民大已有3000多名学子投身“伴飞”计划,累计帮扶中小学生逾8000人。“我们的努力,让民大志愿者的笑容温暖了56个民族的孩子。”中南民大团委副书记杨晨的话,道出了所有“伴飞”志愿者的心声。

“伴飞”五周年纪念《中国赞》

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从彩云之南到青藏高原,从州市到省区,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掀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高潮,争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争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究竟有哪些路径选择和经验方法?为此,中南民大在全国民族院校中率先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发挥了智库的作用。

在中南民大经济学院,有一个特殊的研究机构——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这是国家民委2013年批准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研究机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研究中心虽然挂牌在经济学院,但实际上从事的是跨学科研究,除经济学外,还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法学乃至体育学等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庆雷介绍,研究团队重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体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4个方向。

搭好平台,人才汇聚。目前,研究中心有博导级智库成员25人、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兼职研究人员16人,已发表了若干专著、论文,并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学术研讨会。

“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有一个研究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孟庆雷说,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为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民族团结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一直在路上

很多粉丝都发现微信公众号悄悄改版了

为了不让我们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记得按下列操作设置星标

期待我们的下次相遇!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字丨中国民族报

图片丨中南民大研支团 党委宣传部

编辑排版丨覃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