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记忆|岁月静好,情意浓浓——记93097&93098同学入校30周年聚会

admin 2024-01-22 235次阅读

武汉的秋天,凉意中弥漫着一种宜人的轻松,仿佛整个校园都融化在舒适的氛围中。阳光透过梧桐树的叶片,洒在大地上,变出点点金色斑点,宛如学生时代最美好的画面。秋风拂过,梧桐树的叶子飘落,沙沙的声音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的顽皮岁月。

1993年的秋天,我们初次远离故土,一同踏入武测的校门。夏仁凤书记的开朗精干,龚文德老师的温文尔雅,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质朴青涩的面庞点缀着这个大家庭。工科学业繁重,枯燥的日子里,我们创造自己的浪漫;慵懒地躺在床上,春光洒在小说上,自由在心里飘动;冬雪在教室自习,看窗外秀恩爱,舞池中不安的青涩起舞仿佛在昨日;大学毕业那晚,龚老师喝了不少酒,在操场,我们彻夜畅谈,仿佛时间停滞,久久不愿离去。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聚首母校,一如当年的青涩与热情,欢笑在空气中交织。那段美好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宜人秋天里的快乐故事。

同窗聚首,岁月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然而,同学们依旧风采不减,母校依然屹立。武测,宛如江南园林,小而巧妙;樱花春天、清荷盛夏、银杏秋日、雪松冬季,呈现出四季的轮回。校园建筑,校门、1号楼、大操场和图书馆,如同时光的主轴,沐浴在阳光中。曾经的1号主教学楼,如今焕然一新,与两侧教学楼相连,梧桐大道改成广场,展现出一派西方建筑的风采。曾经的计算机房如今已是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向珞珈山的后门,如今是武汉大学的珞珈门。

岁月的车轮翻滚,武测、武水、湖医合入武大。同学合影后,大家涌入武大计算机校友会的怀抱,拜访珞珈山的计算机学院。在学院四楼,看到武大、武测、武水历届班级毕业照共处一墙,合为武大计算机校友之家。值此武大建校130周年的秋天,我们93097班和93098班的37位校友相聚在母校,共同追忆往事,感叹岁月静好,情谊浓浓。

时光倒流,37位同窗再次聚坐在2号楼计算机大楼的教室里。在孟爱民和王淑芳两位主持人的引导下,沉浸式的班会拉开帷幕。龚老师的热情致辞后,我们开始了班会的主题——《我亲爱的同学,你的就是我的!请说出你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出乎意料的是,曾经青涩害羞的同窗们如今走上讲台,个个慷慨陈词,转而又娓娓道来,讲述各自的人生历程。正如一位文学巨匠所言,每个人都能编织自己的生活,使之成为一本充满传奇的小说。同学们三十年的人生如同一部充满着各种故事的史诗。

景建笃同学

回首往事,时光荏苒,岁月静好。曾行走在武测的校园,恍若隔世。解放公园里泛舟的美好,星湖边樱花簇簇的浪漫,校园大道上荫荫梧桐的静谧,如梦如幻。入学之初,广播里传来的《永远是朋友》如一曲久违的旋律,在心头缭绕;龚老师早操路上的《真心英雄》,是青涩岁月的起航。

程兵教戴领带,杨柳启蒙吹笛子,宿舍里哥们穿好秋裤、穿好鞋子出门的嬉笑瞬间,这一切仿佛在眼前。在这承载青涩梦想的小天地里,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都弥足珍贵。升斗小小,却孕育着逐梦的热情。宿舍里的卧谈会上,天南地北的笑谈交织成岁月的交响;篮球场上的挥洒汗水,见证了青春的澎湃。《组成原理》课上,小组加法器设计的成功;学《数据结构》、《汇编》时在夜晚冥思苦想的激动,都刻画出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

感激母校,感激那些为我们传道解惑的导师们。在这片滋养青春梦想的学术土壤里,我奋发向前,回母校攻读研究生,踏上博士之路。如今我站在了三尺讲台上。这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对过去岁月深刻的回馈。

致敬友谊,致敬那段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

刘德明同学

曾经,书信徐徐,车马遥远,那是我漂泊的时光。来自福建农村,我历经漫长的火车交错,心怀期盼,迎着梦想的星辰,踏上武测的土地。从农村到大学学堂,我带着满腔的热望,一切都那么新鲜而陌生。

初为班长,我心中只有对同学的关怀和对梦想的渴望。那是一次幽默和错愕的邂逅,笑声如同生活的节奏,在时光的交响中悠扬回荡。我记得那次班里的点名,由于带着福建口音,将同学黄冬梅读成了王冬梅,整个班都沸腾了起来,是那一刻,我领悟到人生的舞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着意外和欢笑。

从初为班长到北漂创业,再至南方再战江湖,如今事业初成。感激母校,夏书记的教诲和龚老师的启迪,他们赋予了我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及组织管理的能量。这片土地见证了我从软件工程师到事业部负责人的蜕变,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五十而知天命,如今,五十正当年。命运的波涛汹涌,深信爱拼才会赢。保持一颗勇敢的心,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与岁月的对话,是坚韧与希望的旅程。致敬岁月的风霜,感激每一段不同的旅程。在这漂泊的人生长河中,我追寻梦想的星辰,破浪前行,如同时光的旋律,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孟爱民同学

回溯三十年前,是我们初入大学校门的日子。记得那年,从故乡踏上旅途,奔赴千里之外的武汉,巧遇同班的老乡刘同学及其家长。我们一同乘坐唯一的交通工具——硬座长途汽车,沿着坎坷的山路颠簸而行。司机在崎岖的道路上讲述被拦路勒索的经历,那一夜的颠簸让我无法入眠。整整一天一夜,一路颠簸的我们终于到达武汉。

如今,时光荏苒,三十年已逝。为参加这次聚会,同在本市工作的刘同学询问我关于交通的建议。与30年前相比,如今高铁飞驰而过,飞机腾空而起,我们选择了高铁。在车厢里,与毕业后去江苏工作的王同学一同聚首,高铁的宽敞车厢成为我们三人重逢的场所。

在欢声笑语中,两位女同学分享了各自孩子的成就。王同学的儿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回国工作,年薪超过40W;刘同学的女儿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成为本专业全美知名青年学者。看着她们谈论孩子时那幸福的笑容,与30年前相伴汽车颠簸的经历相比,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三十年来,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亲身见证了祖国的崛起。从记功三次到市级“劳动模范”,再到县处级领导岗位,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的国家战略,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几年,推动淮安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一路领跑。去年在央视《焦点访谈》“千年运河 重焕生机”的专访,我成为聚会中唯一一位上过央视的同学,这一切的成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更是我个人在这伟大时代里的幸运。

感恩母校,为我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汽车在崎岖山路中行进,但通过那段颠簸的旅途,我实现了对人生的最美蜕变。恩师们的谆谆教导让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在完备的后勤体系支持下,实现了身高最后6公分的成长。这片校园让我破茧而出,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展翅翱翔的准备。

附:武测计算机系主任李锦祥教授的发言

首先,我们热忱欢迎你们回校聚会!

年纪大了,武测计算机专业的“变迁”常浮现在脑海,也想起同学们当年的“天真”活泼模样,运动会拼搏的场景。有感随发。

1959年,在学校“光、机、电、测”办学思想指导下,创办了计算机专业;那时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和实验设备,校领导从测绘学科青年教师及高年级学生中抽调部分人员到知名大学进修专业课程,他们经自身刻苦学习,学校严格考核,都能独立开讲一门专业课程。从1959年到1987年,在教研组主任带领下,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把计算机学科建成较完善的专业门类体系和师资队伍;通过自行设计、研制加工完成了《测绘专用台式计算机》(获得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奖);安装、调试完成学校购置的首台《国产中型计算机系统》,建立管理计算站,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上机服务;这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教学实验设备也逐步完善齐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中,有被选上出国深造、考上知名院校研究生;增添了办学层次,招收研究生,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同时,参与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全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经教育部专家对武测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认定合格,得到专家的好评。计算机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強,各项研究成果获得不同等级奖励(其中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教学优秀奖)。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校又重新组建了“遥感与计算机信息系”。

武测创建计算机专业41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务实、求真、勤奋”的计算机学科人才,我作为该团队的一员而感到欣慰,也为你们感到骄傲!

期待你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大潮的历炼,在新时代,新征程创新道路上取得新的业绩;祝愿你们家庭幸福、美满,祝你们身体棒棒哒!!!

(本文是武测计算机系系主任李锦祥教授于2023年7月21日参加87091班同学返校聚会时的发言。)

聚会结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座右铭,我们切身体验了时代的发展奇迹。三十年前,我们或许只是懵懂的少年,如今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我们的故事,如同一幅画卷,交织成时代的篇章,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随着聚会即将结束,耳边回响着三十年前每天晨练时广播播放的《真心英雄》那段难以忘怀的旋律。让我们一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用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以热情的拥抱,让它们在彼此的心中流淌。

感谢这次美好的相遇,每一个故事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让我们再次相拥,分享更多人生的故事和时光的变迁。愿友谊如那不朽的旋律,永远流动在我们心间。

(感谢龚文德老师及武汉校友会计算机分会的支持,感谢武汉同学组委会:程兵、付焰、唐荣、刘英等,感谢孟爱民、刘德明、景建笃、伍建雄、黄冬梅、于兰供稿。)

分会寄语

时值母校130周年校庆、计算机学科65周年庆,欣逢93级97班、98班的37位校友回“珈”,相聚在学院联合分会建设落成的武汉大学计算机校友之家。本文作为#校友记忆#系列文章,系93级97班、98班校友们共同创作,文中处处可见校友们与同学、老师和母校30年的深厚情谊,让我们也深受感染,特此刊载。

学院联合分会建设“武汉大学计算机校友之家”,就是希望将其打造成为校友们驻足连心的优质驿站、寄托情思的精神家园、心灵休憩的温馨港湾。我们诚挚邀请各位校友常回“珈”看看,在我们校友之家相聚,也欢迎大家向我们投稿#校友记忆#系列文章,通过公号私信我们即可,我们将第一时间跟进和提供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