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导师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导师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导师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李廷秋,博士,1962年8月生于湖北武汉,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特评教授、比利时根特大学高级研究员。主要致力于CFD (计算流 体动力学)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是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 CFD专家。在船舶计算流体力学和水波动力学领域开创了独特的、 先进的计算模式,发明了求解高效的-方程系统,同时也 是本领域国际知名杂志的审稿人。开创了一类新颖高效及高精度的具 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数值模拟破碎水波的计算理论及方法,以及描述在 海洋环境载荷下移动性物体的流固耦合两相流计算模型,这个独特的 计算流体动力学平台已成功用于欧盟科研项目并在世界一流刊物上 发表所编制的一整套计算机程序,学术
2、上对水波动力学的发展有重要 的意义,由此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数值方法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非线性 科学的内涵,研究成果对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海岸工程及港口工程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王丽铮:主要研究方向:1)新船型与运输系统分析2)船舶现代设计方法主要从事新船型开发与技术经济论证、船舶运输系统优化及基于 船舶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和管理等多目标决策系统研究、船舶运 输组织模式研究、投资决策分析、航线规划、运力结构优化、船舶标 准化、技术政策制定、船舶产品设计和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工作。近5年主持或承担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部重大科技项目等 省 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要求热爱专业,数学与
3、计算机基础好,踏实肯干,具有团队精神。陈顺怀:新船型及现代设计方法刘家新研究方向:运输船舶船型、工程船舶海上定位锚泊系统、参数化设计 与设计方法研究。龚昌奇研究方向:船舶外观造型设计、中国造船史徐海祥,男,1975年11月出生于江西临川。2006年被特聘为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副教授;2007年被遴选为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硕士生导 师。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2006年获2006德州仪器 中国DSP大奖赛”系统应用组二等奖。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防预研项 目2项、横向项目10余项。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 余篇
4、,其中EI检索14篇,SCI检索1篇。主要研究方向:1、船舶及海洋结构物环境载荷理论计算分析研究2、深海海洋结构物动力定位能力计算分析研究3、船舶运输航行安全研究 主要支撑项目:1、深海船式平台动力定位能力分析软件研究开发,企业委托项目,80 万元,2009-20102、基于视觉信息感知与操纵知识推理的桥区船舶航行安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万元,2010-20123、基于主动视觉的船桥避碰模型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10万元,2009-2011蔡薇,女,1969年11月出生于武汉,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武汉
5、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2001-2004 日本进修;2006-2007 荷兰进修主要研究方向1. 船舶现代设计方法;2. 绿色船舶的开发及研究3. 船舶科技史研究李俊敏设定的研究方向为:船舶的现代设计方法。基本的研究内容是:(1 )船舶总体设计的方法与技术;(2)船舶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茅云生研究方向:1. 造船先进制造技术研究2. 造船自动化与设备研究3. 造船生产管理4. 关于水面、水下舰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袁萍:主要从事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制造工艺、船厂规划与工艺设 计方法等研究近期研究:1. 船体薄板结构焊接过程模拟及焊接变形仿真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薄板结构分段的系
6、统焊接变形机理,采用计算机系统仿真, 确定薄板结构分段制造的最佳工艺方法和焊接参数,并对相关变形做 出预报,以减轻变形对结构强度、疲劳、屈曲等力学性能的影响。2. 基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大型分段起运安全性研究从造船工艺角度出发,研究研究分段起运过程中,除设计规范外 的不易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大型分段起运安全性的影响, 探索科学 的规避方法。3. 船体分段自动化胎架研究研究船体分段胎架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化胎架的组成,数据接口, 运动机构、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方面研究内容。4. 基于绿色制造技术的船厂工艺设计研究研究绿色制造条件下的船厂构成理论及工艺设计方法等。4. 基于绿色制造技术的船厂工艺设计研究
7、研究绿色制造条件下的船厂构成理论及工艺设计方法等。向祖权研究方向:1. 造船先进测量技术及精度控制2. 船厂水工结构物的设计理论与方法3. 关于水面、水下舰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李培勇男,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船舶钢料加工技术、船舶制造过程控制等。目前承担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参加 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几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刘祖源教授研究方向介绍研究方向一:船舶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目前的船舶研制还是局限在单学科或单目标的优化,尚无一套有效的全船综合集成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运用多学科设计
8、优化技术,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耦合影响,实现多学科的集成和优化,可获得系统的总体最优设计。通过研究,提出船舶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体 系框架,建立各学科的分析模型及总体优化的数学模型,最终开发船舶性能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从而为我国船舶性能设计提供一种先进 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方向二:受损船舶水动力性能研究船舶事故发生后,大部分受损船舶不会马上倾覆,但其水动力性 能却由于受损而恶化,在同样航行环境下,完整船舶可以正常航行, 受损船舶却可能会沉没。本方向通过对受损船舶的水动力进行数值计 算研究,分析和评价受损船舶水动力性能, 提出减少受损船舶沉没及 提高受损船舶生命力的措施。本方向研究可探索受损船舶
9、水动力的研 究方法和途径,研究成果能够降低破损船舶的沉没概率, 减少生命和 财产的损失。高高,男,1949年2月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船舶兴波阻力理论及数值计算、 计算流体力学、船舶阻力与 船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自由面流动问题势流计算的稳定性 与误差分析、非线性兴波、广义边界元法、高速船方尾流动的数学模 型与数值模拟、高速船兴波阻力数值计算等方面取得若干重要理论成 果。作为主要完成者或主持人参加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限制水域中的船舶兴波及尾浪传播研 究”及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基于广义边界元法的高速船 船行波与尾浪
10、特性的数值研究”两项科研课题 陈克强船舶水动力性能优化及船型优化1. 高性能船(主要针对高速单体、多体船、游艇)的快速性能研 究(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与相应的船型开发;快速性能主要 是阻力性能同时考虑船型提供均匀伴流场及推进器空间。2. 江海直达运输船舶水动力运动特性研究;(这是一五规划) 参数变化对快速性的影响及综合性能优化3. 新船型开发1) 空气垫升型高速船(M船型);2 )浅水高速船船型船舶减阻技术的研究1. 气泡减阻技术高速气泡船船型研究(863项目)气泡的产生、船型优化及两项流的换算方法研究2. 前缘引流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 附体减阻技术的研究球首、消波短翼、压浪板毛筱
11、菲:极限海况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非线性现象与航行安全性研究研究方向1)船舶水动力性能与船型优化2)极限海况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非线性现象与航行安全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船舶水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归为 CFD(计算船舶水动力学)和EFD (试 验船舶水动力学)。耐波性主要研究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及其动力响 应。随着国际上船舶高速化、大型化,耐波性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越 来越重要,船型优化不能静水中的阻力性能,而必须考虑船舶在实际 海况中的性能进行基于快速性、适航性和操纵性的综合性能优化。理论研究(CFD)船舶六自由度的运动与波浪外载荷的研究(1)江海通航船舶耐波性及波浪载荷关键技术研究 (船检项目完成)(2
12、) 高速多体船(SWATH和三体船)的运动和波浪载荷研究 (863 项目已完成)(3)波浪中的稳性研究(4)基于多学科综合性能优化的高性能船型研究 (863项目已完成) 耐波性设计及其设计指标的研究基于参数的船型生成技术研究在1 )、2 )基础上完成基于多学科性能优化的高性能船型研究“极限海况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非线性现象与航行安全性研究”目 前主要依靠试验方法发现、研究一些新的现象和对理论模拟的验证工 作。试验研究(EFD)拟开展以下工作1)外界环境-波浪的研究三维方向波的测量与分析研究集中波的试验室生成研究2) 波浪中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先进试验和分析方法研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耐波性与波浪载荷试验研究非线性动力响应:砰击、甲板上浪等试验研究罗薇:船舶耐波性及海洋工程报考性能、海洋工程和流体力学的学生,可以报李廷秋博士,李廷秋博士已经回国,是我院聘请的楚天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