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航空系主任 人物 | 艾剑良:因为热爱,所以无法舍弃!

admin 2024-01-04 296次阅读

在复旦,航空航天系并不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院系,甚至一些学生还不知道这个院系的存在。

2017年9月,“双一流”名单公布,航空航天系因此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每学期的课表上,都可以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模块下找到《航空与航天》这门课。看似寻常的课程,却深受大家的喜欢,每次选课都会出现爆满的情况。

而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正是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的系主任——艾剑良。

艾剑良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报考过飞行员的大学教授

说起航空航天,艾剑良可以三天三夜说个不停,

因为是真的喜欢,真的热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是高中毕业生的艾剑良,面临着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的选择:大学报考什么专业,未来走什么样的路?

从小就对飞行特别感兴趣的他向往着蓝天,“很小的时候就有当飞行员的梦想。”

但是,这个童年时期的梦想被严苛的飞行员招收体检标准击破,于是艾剑良选择了“飞机设计”——一个和飞行还是能扯上点关系的专业。

1982年的夏天,艾剑良顺利被西北工业大学(下文简称“西工大”)的飞机设计专业录取。从此,他与航空航天结缘,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5个年头。

艾剑良放在书架上的飞机模型

在西工大本科、硕士相继毕业后,艾剑良留校任教,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后于2004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航空航天系)任职。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艾剑良的父母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年轻的孩子身上,相反一直非常尊重和支持他的选择,“你不是有这个理想吗?那就选吧!”

说起航空航天,艾剑良可以三天三夜说个不停,因为是真的喜欢,真的热爱!“其实这几十年的工作中,我也有机会转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呢?还是兴趣在主导着自己去做这一行,还是热爱、还是无法舍弃。”

喜欢上大课的复旦老师

幽默的人应该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上好一门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在《航空与航天》的课堂上,讲台下坐着的,是150多名来自各个院系与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大家真正地喜欢上这门课?这是一个摆在艾剑良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艾剑良的法宝是“广阔的知识面”——“你要和各个专业背景的人聊得起来,这样大家上课才会从被动听你说,逐渐变成喜欢听你说。”

“但是你拓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乱讲,你要用专业的知识去讲,因为要传授专业、准确的知识给学生。”而这份“专业”,就来自每次上课前的充分备课。在艾剑良看来,老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照本宣科地讲课,但可能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上课喜欢说一些幽默的话,大家也喜欢,课堂的氛围也变好了。” 幽默的人应该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广博的知识面,以幽默的方式去展现,显得十分和谐。

艾剑良在讲座上

在艾剑良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大家的兴趣,但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去了解有趣的问题背后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飞机的外形那么复杂,而航天飞行器相对单一呢?这都是促使大家学习知识的最好动力。”艾剑良说。

曾有一位中文系男生在课堂上答出了艾剑良提出的专业问题,而这个问题助教却答不上来。“这就是‘兴趣’这个老师在推着他去自觉学习。”

讲台上的艾剑良,是“激情”的。

上课不使用话筒,但说话声音洪亮的艾剑良可以保证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也能听清他说的每一句话。“我很喜欢上大课,但是咱们系的课都是小班教学,所以我就算再忙,也要来上这门核心课程。”

讲到激动处,艾剑良还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在他看来,“教”与“学”是平等的,老师并不应该高高在上,而互动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艾剑良不允许自己的学生上课迟到,“要培养自己航空航天人的严谨认真的品质”。在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另一方面他也会考虑大家的实际困难,为了照顾文科背景的同学,他会对一些重要的数理公式进行耐心认真地讲解。

新闻学院16级本科生宋飞宇认为:“就我个人来说,因为对航空航天感兴趣,艾老师上课又非常认真、激情满满,我也听得比较认真。”

从2006年9月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艾剑良在这门课上教过的学生已经超过了4000人。

在艾剑良办公桌的显眼位置,摆着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模型。

当年,艾剑良之所以选择开设这门课,就是想给学生介绍中国的航空航天史,传递中国的航空航天精神。“现在好了,大飞机也有了,我国航空航天精神又多了一层新的内涵。”

在艾剑良办公桌的显眼位置,摆着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模型

一位想“出名”的系主任

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

“我就想要通过这门课提高航空航天系在复旦的‘存在感’。”

身为系主任的艾剑良,平日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选择亲自任教《航空与航天》这门通识核心课程。

不少人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自己去上这门课呢,让一个青年教师去上也行啊”。

艾剑良的回答果断而坚定,“在一个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学科气氛非常重要。可现在复旦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不知道航空航天系,这怎么发展?”

“要发展,先“出名”。

这个一直想让航空航天系“出名”的系主任选择“身先士卒”去上公共课。更多的人选艾剑良的课,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航空航天系,甚至还会有学生受激励转系来到航空航天系。

“曾经有一个是从哲学专业转过来的,还有外文学院的,他们在这边学得还不错。但是这些学科之间跨度比较大,学习难度也就相应增大。”

艾剑良给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展示声控无人机

其实,在艾剑良的心里,除了想“出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想告诉学生们,航空航天的发展有时意味着流血和牺牲,意味着艰苦奋斗——这一切,都需要后人的铭记。

在今年的烈士纪念日当天,正好是《航空与航天》上课的日子,艾剑良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关于飞行员在飞行实验中牺牲的视频。大部分学生看完都很有感触,而这就实现了艾剑良对航空航天精神在课堂上进行渗透的初衷。

在学术与科研上,艾剑良会关注课题组里每一位同学的进展,“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抓紧’”,航空航天系博士生陈祺说。而对于与学术相关的国际会议、出国交流等活动,他也是全力支持学生去积极参与的。

课题组里的研究生和艾剑良讨论课题的开展情况时,谈及所涉领域文献较少,艾剑良鼓励道:“文献少,也正好可自辟新径。”

而作为系主任的艾剑良,除了科研工作,平时还有很多行政上的事务要处理。一旦忙起来,中午累了就只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小憩一下。

但是工作再忙,艾剑良也会找时间去和学生谈心。航空航天系研究生王之豪回忆道:“我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遇到了瓶颈,整个人状态比较差,艾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和我面谈,帮我疏导,让我很感动。”

艾剑良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幸运之神一般不会让努力的人失望,努力的结果只会有到来的早晚之分。“现在好了,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了,气氛也越来越好,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尽管还是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我们就是要发展,我们就要有这个信心!”最后这个“信心”,艾剑良说得特别有底气。

为了院系的发展,艾剑良从未止步,对于复旦航空航天系的发展,他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与规划。“我们系也不要全面开花,做不到什么都比拼,就想做一些领域,一谈到这个领域就是复旦大学最厉害。因为我们本身人数就不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多,目前就是要做好这些,这就够了。我希望三到五年、十年也好,某些发展方向要有重大突破,比如无人机自主飞行、发动机冷却技术,还有一些实验室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在众多基础学科支撑的基础上,复旦在“机械及航空航天与制造工程”领域内的QS排名已经达到全球第46名。

艾剑良站在光华楼25层的办公室里,可以一眼看到上海最具活力的区域——浦东新区,而这就好像蓄势待发的复旦航空航天系,等待它的是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

资 料 链 接

1958年,在谷超豪院士的倡导下,复旦大学数学系下成立力学专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复旦大学力学专业全建制参加我国首架大型客机运十飞机的研制。

1984年,独立建系。

2015年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更名为航空航天系,下设两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理论与应用力学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记者 | 钟晨洲 朱海云 江依梵

文字 | 钟晨洲

图片 | 朱海云 钟晨洲

双十一,狂欢还是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