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风起航不负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建校65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参与我国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研制,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心,走强化特色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创新驱动之路、深度开放之路、文化引领之路,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走强化特色之路,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一方面,强化航空航天民航优势学科特色,建设好“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并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科繁荣;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成为重要突破点,实现弯道超车。通过战略组织和机制创新,努力培育衍生“航空航天+”“军工+”等特色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链式反应,使有战略需求、有发展希望的“支流方向”成为未来的“主流学科”,构建已有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群峰突起、竞相争辉的发展格局。
走人才强校之路,加快提升发展主体。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着眼于人才、着力于人才,必须加快做大做强队伍这个发展主体。既要“移栽大树”,发挥学术大师汇聚团队、引领学科的作用;也要“选育新苗”,压担子、搭梯子,使青年人才释放潜能、快速成长;还要加快建设一支敢于担当、善于谋事的管理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提供资源保障,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绘制清晰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创造活力。
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全球科技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办学从资源投入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对接新时代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实现两者的结合统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加快构建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以一流的人才输出、一流的学术产出、一流的服务贡献,成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获得世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着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驱动学校新一轮发展。
走深度开放之路,加快汇聚发展资源。面向新时代、必须“立足南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把目光放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在国际坐标下谋划自身发展。进一步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学生、项目等“硬资源”,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加快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等“软资源”。进一步把办学实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更加主动服务需求中提高对优质资源的竞争能力。通过厚植开放,将一切能够提高南航发展能级的资源汲取汇聚到南航来。
走文化引领之路,加快提增发展动力。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导向,是大学的灵魂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在65年办学历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校实现快速发展。在历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航空报国的国防使命,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有力地支撑着南航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苦战过关,实现了数次跨越。在迈向新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南航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南航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让先进文化凝聚共识、激扬正气、提振信心,释放无形而强大的动力。
【教师说】
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
作者: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1995年,我受邀前往澳大利亚大学工作,当时感觉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全方位的差距,之后国家的需要促使我一年之后回到国内。20余年过去了,我明显感觉到国家在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甚至赶超,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振奋人心。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已经逐步从整体跟跑转向局部并跑、个别领域领跑。在新的时代,如何实现在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弯道超车”,是时代赋予科研人员的使命,也为我们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我认为,大学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时代新人”。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大学正在培养的学生,正是今后实现“两步走”目标的中坚力量。
我认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型领军人才要具有“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人文情怀”。那该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以我的研究为例,航空航天学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力学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学里用的教科书也都是过去的知识,一成不变的按照教科书和过去经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能够引领时代发展,还要被时代所淘汰。
新时代提出新使命,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要不断修炼内功,无愧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一方面,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资深教授,都要瞄准学术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议】
立志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
作者:黄鸣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15级研究生)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令我们青年学子倍感振奋。
怀着一腔热忱进入飞行器设计专业学习已经七年,得益于国防单位和航空院校搭建的研发平台,我和50几位同学组建多支科研团队,参与了16项校内外科创项目,撰写了10篇学术论文,并斩获国际无人机赛一等奖等奖项。我们深知,航空报国任重道远,尤其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未来航空航天人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国际创新视野;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弘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做研究,精益求精搞制造,力争研发出更多好的飞行器,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添砖加瓦。我将和同样怀揣“航空报国”理想、立志铸剑长空的南航学子,共同投身于这项我们深深热爱的事业。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