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简介
一、学院简介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获得财政部重点支持。学校内附设有国家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江西省食品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学校创办于1977年,2004年教育部和省政府已经正式批准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南昌科技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一批中青年学术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约1000人,其中教授80余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约200人,博士60余名、硕士100余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12名。现设有15个教学院(系、部),有60余个本、专科专业,专业覆盖理、工、文、史、法、管、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美术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应用化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学、会计学、英语、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影像工程等18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有国家教育精品专业和国家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各一个,另外还设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和艺海设计、有机功能分子、法学等研究所(中心),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农药研究开发与应用、化工产品开发、数字视频、模拟电路、土木工程建材等40个实验室。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高位启动、高位嫁接、高速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构筑一个“人才高地”、写好“学科建设、新校区建设”两篇文章、确立“省重点、国内知名、国际上活跃”三大目标,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学分制、人事分配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四项改革,建设“信息、化工与环境、生命、材料人文社科”五大基地,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强应用”人才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学校办成“省重点、国内知名、国际上活跃”的综合性大学。
二、学科建设
办学60年来,学校形成了以科技领域和师范领域为优势,教育学科、艺术学科、特色工科为强项,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文理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拥有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家获得)。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培养权单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同时具有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学校拥有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涵盖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旅游管理、生物医药检测化学等4个领域)。学校硕士点数位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大门(点击放大)点,2个省级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美术学、工商管理),6个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硕士专业,5个专业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旅游管理),1个江西省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设计学),3个省级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化学、教育学、设计学,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7个省级十一五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美术学),11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在应用化学、有机功能分子化学、材料工程、食品科学与检测技术、生物医药分子及检测、信号与信息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健美操)、美术学、艺术设计学、音乐学、旅游管理、专门史(万寿宫文化、古籍整理、人民解放军军事史)、思想政治教育(八一精神及红色革命精神)等学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设有24个教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11大学科门类;独立学院——理工学院设有5个学科部,共19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门类;专科共45个专业(专业中有一个国家教育精品专业和一个国家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专业覆盖土建、制造、财经、旅游、法律、环保、生化、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等12个大类。
学校设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和艺海设计、有机功能分子、法学等研究所(中心),建有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农药研究开发与应用、化工产品开发、数字视频、模拟电路、土木工程建材等42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管藏书量225.31万余册,校内外实习基地190多个。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网络化。
三、办学规模
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古城、世界十大动感都会—江西省会南昌市,为江西省、南昌市园林绿化示范单位,拥有枫林(老校区)、红角洲(新校区)、望城(理工学院)、三眼井(继续教育学院)、二七北路(继续教育学院)等五个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山东麓、交通便利的赣江西岸。总占地面积2800余亩(其中望城校区理工学院占地面积约558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其中望城校区理工学院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3亿元,图书约225.31万册,实验中心(室)31个,附属实验学校1所。学校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生30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其中各类硕士研究生900余人(含全日制学术型、高师在职型、职校教师在职型),普通本科生约16000人(含留学生),独立学院(理工学院)本科生3800余人,专科(高职)生6000余人,另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本专科生4000余人。
四、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共1500余人(含理工学院则教职工共1700余人),专任教师1272人(含理工学院则专任教师近150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560人(若含理工学院则副教授以上教师670人),教授153人(若含理工学院则教授共17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78名(若含理工学院则博士、硕士教师915人),博导、硕导共242人,双师型教师660余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江西省首届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4人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入选“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江西省重点培养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10人,34人入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5人入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还聘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清华大学博导赵玉芬院士、林尊琪院士等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在校任教。
五、办学成果
1.人才培养
学校以“明德精业”为校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修,致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2007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卢宝阳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授予“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仅100名青少年荣获此奖,全国高校研究生仅20名获此奖,江西省高校*10)。近五年来,在校学生获奖总数(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列江西省本科院校*9。
2004年以来,在校学生参加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际、国内各类竞赛活动,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266项。特别是学校体育类的健美操项目,刷 新了我国*6纪录,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健美操比赛,获10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等共计23个奖项、国家奖项204个,其中金牌28块;省级奖项166个,其中金牌84块;培养了国际级运动健将2名、国家运动健将11名、一级运动员63名,并输送了4名健美操国家队队员,2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竞技体育*6荣誉奖---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其中在2005年,学校健美操队员代表国家队夺得了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实现了我国健美操项目世界金牌的“零”突破,被国家体育总局两次授予“特别贡献奖”,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发来感谢信,赞誉学校为“对国家有特别贡献院校”。
2.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和突破,学校教师主持研究各级各类项目1500多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参与)、国家863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软件科学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农业部948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重大项目近80项,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研究项目1000余项,2007、2008、2009、2010、2011年五年间到位科研经费累计达10577.7万元,年均到位科研经费2115.54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近90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及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百余项。
学校教师出版国家级和省部级专著、教材200余部,发表论文 5000余篇,其中1200多篇被 SCI 、 EI 、 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学校所发表的国际三大检索高水平论文位居江西省第二位,仅次于同省211工程建设的南昌大学);学校出版发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职教论坛》、《职教译丛》、《国外职业教育》、《职校生之友》等5种学术刊物,其中《职教论坛》是由学校主办,受国家教育部指导,发行覆盖面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全文转载量在全国317种教育类期刊中位居第3名,位列全国职教类期刊*9名和江西省教育类期刊*9名,为我国*2影响力的职教类期刊,是我国职教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和中国职教期刊的一面旗帜。
学校创建油墨实验研发中心,与江西蓝海文具有限公司、常熟市和甸文化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建成了国内外*5的圆珠笔油墨生产基地,学校研发的“常熟油墨”已经成为国内圆珠笔油墨行业的*9品牌,通过了欧盟EN71-9标准,抗衡了欧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常熟油墨”企业是国内圆珠笔油墨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公司,有“中国油墨王”之称,产销量为1200吨,居世界*9,世界市场占有率约70%,现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用的绝大多数圆珠笔,都是该校研究开发的。
学校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为导向,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改良种猪遗传特性,产业经济效益4.25亿元;学校与国家检验局合作,研制的新型细菌显色培养基成为国家标准;学校与北京陆桥合作,开发的三种细菌检测试剂替代进口产品,年产值超1000万元;学校与维新涂料合作,开发的水性集装箱涂料项目,一举解决跨国公司20年未能解决的难题。
3.科研平台
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被国家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支持建设地方示范性职教师资院校,是国家体育总局*9个批准成立的全国健美操青少年培训中心。学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学校拥有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博士科研工作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驻桑海经济开发区国家南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博士工作站),一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校拥有有江西省旅游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培训基地,并设“江西省金牌讲解班。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拥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八一精神研究中心、2个规划建设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万寿宫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心、江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心;1个省级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分子及检测仪器工程中心(江西省高校创新平台“311工程”),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建设2个江西省首批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江西省制药工程与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南昌市科研示范基地。
学校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江西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实训中心、江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心、江西省城镇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江西省服装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西省饭店职业英语标准培训与测试中心。学校的校办产业——江西省亚细亚旅行社,为全国优秀旅行社和江西省*5的地接旅行社、江西省十佳旅行社,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