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山东地震早有预兆?准确预测地震,为啥这么难?

admin 2023-12-11 316次阅读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今日(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北京、天津等多地网友表示被震醒了。截至8月6日8时,共发生余震59次。震区共有126处房屋倒塌、21人受伤。

随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决定启动国家地震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山东指导协助抗震救灾工作。

刚刚,山东地震台首席预报员郑建常在采访中介绍,结合全球、全国、华北地区近期震情形势的发展演化,在研究总结2023年以来山东地区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变化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短期内山东地区再次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次地震中,不少网友反馈收到了地震预警,虽然只提前了不到一分钟,但是,在紧急时刻,短短十几秒的预警,就能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地震预警,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01

关键时刻能救命!手机预警怎么开?

有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提前时间3秒,可以减少14%的人员伤亡;预警时间提前10秒,可以减少39%的人员伤亡;提前20秒,可以减少63%的人员伤亡。

20秒,就能够减少六成以上的人员伤亡,这就很了不起了。

这就意味着有机会从家里的卧室,转移到楼下的空旷地带。目前正值夏季,所需衣物不多,一分钟的时间,对大部分青年人来说,通常情况下,四楼以下的都有机会转移。

如果家里住的楼层比较高,下楼来不及,一分钟的时间,可以从卧室走到厕所或者厨房,找一个靠近水源的地方,一旦受困,也能维持生命。

预警从哪里接收呢?

截至目前,只要是国产手机,都具备这项功能,因为这是我国强制要求的功能。反之,如果是国外品牌的手机,没有这项强制规定,但可以通过应用商店,自行下载地震预警APP安装,反正就是不如国产手机方便。

对于国产手机,不同品牌开启“地震预警”功能的方式如下↓

华为手机,进入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选项,下面有一个地震预警,把这项勾选了,就可以了。

小米手机,进入手机管家、家人关怀选项,下面是地震预警。

荣耀手机,进入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OPPO手机,设定、安全,SOS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地震预警。

VIVO手机,天气APP,设置,地震预警。

大家不要小看这项功能,关键时刻是可以保命的。

02

地震云是震前先兆吗?让你失望了……

对于地震,中国人肯定都不陌生。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而言,每一次“大震”,有着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

正是由于地震带来的损失巨大,所以,大家一直希望,地震预测能够像天气预报一样,做到精准预报,提前准备。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做到地震的精确预报。

能够提前一分钟发出预警,已经是人类目前技术水平的极限了。

关于地震预测的话题,科技日报还报道了这一条消息,说有网络传言,“德州发生地震的前几天,当地出现了地震云的先兆,可惜,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要是重视了地震云,是不是就可以准确预报这次地震,减轻损失呢?

针对这种网络传闻,应急管理部迅速做出了回应:所谓“地震云”和地震没有任何关联,大伙切勿听信传闻。

云的形成,跟地震的形成,属于完全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一个属于大气领域,一个属于地质领域。

云的形成,整个过程,都是在大气圈当中完成的,是天上的事。

而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里面,属于地壳活动。

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证明,云,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

网上所谓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积云与层积云两种。高积云的出现说明天气很好,层积云的出现代表会有降雨,跟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的说法,说这几种云一出现,都是要地震的先兆。

若真如此,就不必依靠地质学家、地震学家来研究,索性大家都抬头看天,天天看云彩判断会不会要地震。

所以,依靠“地震云”来预判地震的发生,不符合科学。

应急管理部的回应说得很清楚,任何一种云的出现,都是气象学上的自然现象,它们顶多是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的之前,不能就此下定论,气象学当中压根也没有“地震云”这种现象。

此外,民间还有很多的传闻,说地震之前,动物会有异动,一看小动物个个都烦躁不安,这也是要地震的前兆。

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每次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都会冒出来类似的说法,谁谁谁曾经准确预测。这里再次跟大家强调,不要相信这种缺乏科学常识的文章,目前准确预测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

03

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地球表面七成以上的面积被海水所覆盖,咱们生活的大陆板块,也是被海洋所包围的,大陆板块的根基都位于海水下面,划分大陆板块的标志是位于深海的海沟和洋脊。它们在几千米深的水下,跟随着洋流,产生慢慢的漂移,这种漂移的速度很慢、时间很长,所以,生活在大陆的人类感觉不到。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发展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一块块大陆板块拼合而成的,就跟拼图一样。板块由洋脊和海沟划分而成,一个大陆板块不单纯是大陆或者海洋,往往既有陆地部分也有海洋部分,不是大陆在漂移,而是板块在漂移。

虽然大陆板块移动的速度很慢,一年下来往往只有几毫米,对于面积高达上千万平方公里的一块大陆来说,几毫米的移动,肯定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当时间的尺度放大到千万年、上亿年,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地质演变时光中,总会有一些大陆板块因为运动而碰撞到一起,发出巨大的能量,传递到海面或者地面,就变成了地震。地震就是这么来的。

04

地震震级,是如何划定的?

地震发生时——

板块碰撞的点,叫“震源”;

震源往往位于地下或者水下,它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地面建筑距离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产生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释放的,这种波就叫“地震波”。

关于地震的几个术语,就是这么来的。

提起地震,大伙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墙倒屋塌、残垣断壁,实际上,绝大多数地震都没有这么严重。据统计,世界上每年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平均每天都有一万多次。绝大部分地震规模很小,人体是感受不到的,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描述一个地震的规模大小呢?这就引出了震级的概念,几级、几级地震。

1935年,加州理工学院的里克特和古登堡教授制定了大名鼎鼎的里氏震级,以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表示地震规模的大小。他们对0级地震的设定是:地震让距离震中100公里外的地震仪产生的最大振幅为1微米,其他地震以此为基础确定震级。

以此类推,当距离震中100公里外的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10微米时,震级为1级;100微米时,震级为2级……。

大伙看出来了吧,震级每加强一级,它带来的破坏力,都是乘以十倍的,当震级达到最大的里氏9级的时候,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只能用“恐惧”来形容。

05

人类能否预测地震?

既然地震如此的可怕,人类能不能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地震呢?

不瞒您说,早在上千年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

人类很早开始尝试进行地震预测,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东汉时期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像一个龙嘴大铜壶,当某个方向发生地震之后,由于受到地震波的扰动,这个方向悬挂的龙口中所含铜珠就会掉落,以此告诉大家这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候风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因为当龙嘴吐珠的时候,地震已经发生了,它只能在地震发生之后,通知人们,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了,赶紧过去救人。

现代地震预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登上科学舞台。

现代地震预测强调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上世纪70年代早期,科学界对地震预测普遍比较乐观,认为准确预测地震不难。

1975年,中国成功预测了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前及时将人员财产转移到空旷地带,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好景不长,1976年,中国就没能准确预测出唐山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国际上多种地震预测的方法都被推翻了。

直到今天,辽宁海城地震的预测也是联合国唯一承认的,地震预测成功案例,只此一例。

大伙也可以这么理解,从1975年之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准确预测过地震。

人类刚刚出现的一丝曙光,又被熄灭了。

06

地震预测究竟难在哪?

地震预测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测,对于老百姓防灾避险而言,只有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才有价值。

像长期预测,十年之内,您呆的那片地方可能会有地震,这种预测,只有学术研究价值,没有避险的价值。

别说十年了,就算是一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避险价值。

想要实现短期预测以及临震预测为什么这么难呢?

就是因为大陆板块的面积太大了,面积如此巨大的大陆板块,精准预测哪个点会撞上,太难了。

就算知道哪个点会撞上,撞击力度的大小、撞击点的深度,都会对地震预测产生影响。更何况这一切要么发生在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深的地下,要么发生在几千米深的海底,看不见、摸不着,全凭猜测。

科学家们先后尝试过多种办法,比如说,有从统计方法入手的。统计某一片地区曾经发生过地震的频率,进而推断它未来一百年发生地震的概率有多高。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时间跨度太大。

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帕克菲尔德市将在1988年以后发生一场里氏6级左右的地震,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开始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地震。结果您猜怎么着,一直到16年之后,2004年这场地震才发生,好家伙,大喘气啊,让大伙对地震预测一片的吐槽之声。

还有一种预测方式叫统计地震规律。通过对某个地区地震的多年观测,总结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比如大震之前有小震,大震之后无大震。

然而这种方式,也不准确。

总的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地震。

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

07

地震不能预测,但是可以预警

预测和预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含义全然不同。

预测是说在地震发生之前就能准确获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提前疏散,让地震扑个空;

而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后,地震波还没有到达某一个地方之前,临时通知当地群众紧急避险。

虽然人类在地震预测方面屡屡碰壁,可是在地震预警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预警听着好像不如预测那么厉害,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几十秒钟的提前预警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

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成绩斐然。

2022年9月5号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在震后6.2秒发出了预警信息,向康定市提前9秒、雅安市提前21秒、成都市提前56秒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的秘密终究会被揭开,人类精准预测地震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文字统筹 | 邢耕

编辑 | 马媛

综合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中国地震台网 科技日报 科学大院 新京报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 张衡博物馆 凤凰卫视 咪咕 上游新闻